成语有关应的成语

有关应的成语

因篇幅关系,应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
成语 解释 出处
应有尽有应该有的都有。形容十分齐备。《宋书 江智渊传》:“怀文每称之曰:‘人所应有尽有,人所应无尽无,其江智渊乎!’”
应机立断犹言当机立断。形容在紧要关头处事果断。汉·陈琳《答东阿王笺》:“秉青萍干将之器,拂钟无声,应机立断。”
表里相应内外互相应合。《汉书 燕刺王刘旦传》:“非以中外有人,表里相应故邪?”
首尾相应应:接应。原指作战时各部密切配合;互相接应。先秦 孙武《孙子 九地》:“故善用兵者,譬如率然;率然者,常山之蛇也。击其首则尾至,击其尾则首至,击其中则首尾俱至。”
一应俱全应该有的都齐备了。(一应:所有一切;俱:都)。清 文康《儿女英雄传》:“那案子上调和作料,一应俱全。”
应天从人应:顺,顺应。上顺天命,下适应民意。旧常用作颂扬建立新的朝代。亦作“应天从民”、“应天从物”。《梁书·颜协传》:“我自应天从人,何预天下士大夫事?而颜见远乃至于此也。”
其应如响谓反应迅捷,如回声之相应和。语本《庄子·天下》:“其动若水,其静若镜,其应若响。”《子华子·晏子》:“如以匙勘钥也,如以玺印涂也,必以其类,其应如响。”
心口相应想的与说的相一致。唐·慧能《坛经·般若品》:“口念心行,则心口相应。”
应付裕如应付:对付,处置。裕如:按自己的心愿做事。从容对付,毫不费劲。周而复《白求恩大夫》:“他跟随白大夫将近一年的时间,见习过上千次的大小手术,许多许多大手术他都应付裕如,很有经验了。”
鼍鸣鳖应鼍:扬子鳄。比喻声气相通互相感应。《旧唐书·李密传》:“豹变鹊起,今也其时,鼍鸣鳖应,见机而作。”
云合响应犹言云集响应。宋·陈亮《上孝宗皇帝第一书》:“是云合响应之势,而非可安坐而致也。”
鳌鸣鳖应比喻声气相通,互相感应。
应答如响对答有如回声。形容答话敏捷流利。《北齐书·杜弼传》:“弼幼聪敏……同郡甄琛为定州长史,简试诸生,见而策问,义解闲明,应答如响,大为琛所叹异。”
相应不理应:回应。指对别人的劝说、要求置之不理。谢觉哉《整疯子》:“一些头脑较清醒的人劝他看看现实,悬崖勒马、不要摔下崖去,他都相应不理。”
罪有应得犯了这样的罪;就应得到这样的处罚。指罚当其罪。清 李宝嘉《官场现形记》第二十回:“今日卑职故违大人禁令,自知罪有应得。”
手不应心犹言力不从心。明·冯梦龙《警世通言》第三十二卷:“日往月来,不觉一年有余,李公子囊箧渐渐空虚,手不应心,妈妈也就怠慢了。”
八方呼应八方:四面八方。形容各方面互相呼应;彼此配合。毛泽东《文汇报的资产阶级方向应当批判》:“上下串连,八方呼应,以天下大乱、取而代之、逐步实行、终成大业为时局估计和最终目的者,到底只有较少人数。”
慨然应允慨然:慷慨、爽快。形容豪不犹豫地答应下来。明 无名氏《杨家将演义》第二十七回:“令婆召孟良入与言其事,孟良慨然领诺。”
洒扫应对洒水扫地,酬答宾客。封建时代儒家教育、学习的基本内容之一。宋 朱熹《〈大学章句〉序》:“人生八岁,则自王公以下,至于庶人之子弟,皆入小学,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,礼乐射御书数之文。”
应变无方随机应变,不墨守成规。《史万岁传》:“临阵对敌,应变无方,号为良将。”
应名点卯谓形式上查点人役。形容照例行事。清·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58回:“尤氏虽天天过来,也不过应名点卯,不肯乱作威福。”
山崩钟应比喻同类事物相感应。南朝 宋 刘敬叔《异苑》第二卷:“此蜀郡铜山崩,故钟鸣应之耳。”
应天顺人应:适应,适合。顺应天命,合乎人心。《周易 革》:“汤武革命,顺乎在而应乎人。”
应风披靡披靡:草木随风散倒。草木随风倒伏。比喻军队毫无斗志,老远看到对方的气势很盛,没有交锋就溃散了。汉·司马相如《上林赋》:“应风披靡,吐芳扬烈。”
应变随机机:时机,形势。随着情况的变化灵活机动地应付。元·柯丹丘《荆钗记·奸诘》:“吾兄就应变随机,将侄女送到王门去。”
虚应故事照例应付,敷衍了事。明 唐顺之《条陈蓟镇练兵事宜》:“无有敢肆欺于圣鉴之所不及而虚应故事者矣。”
遂心应手犹得心应手。形容运用自如。碧野《没有花的春天》第八章:“兴哥,阿鹊在向你报喜呢,你到了窑上一定遂心应手的。”
闻风响应听到风声就起而赞同支持。清·叶廷琯《鸥陂渔话·邹广文效忠图》:“随有乡勇章双桂等三千余人,闻风响应。”
出门应辙犹出门合辙。梁启超《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》第三章第四节:“中国则地大物博,交通未盛。学者每闭门造车,出门应辙,常非有所承而后起者也。故其学界为无数平行线形。”
泛应曲当谓广泛适应,无不恰当。《朱子语类》卷十三:“若得胸中义理明,从此去量度事物,自然泛应曲当。”
应答如注应答:回答;注:水往下倾泻。对答像倾水一样。形容答话敏捷流利。明·焦竑《玉堂丛语·文学》:“文学之臣,苦于考索,求者阗门,而先生应答如注。”
逐机应变随机应变。《新唐书·郭孝恪传》:“若固守武牢,以军汜水,逐机应变,禽殄必矣!”
应图受箓图:河图;箓:符箓。顺应符箓的预言,承受河图的象征。指当皇帝是出于天意。《旧唐书·礼仪志》:“物极而复,天祚我唐,武、文二后,应图受箓。”
应际而生际:形势。指应天命而产生。现指适应时机而产生晋·常璩《华阳国志·刘先主志》:“方今大王应际而生,与神合契,愿速即洪业,以宁海内。”
山鸣谷应形容回音响亮;也比喻此鸣彼应;互相配合。宋 苏轼《后赤壁赋》:“戛然长啸,草木震动,山鸣谷应,风起云涌,余亦悄然而悲,肃然而恐,凛乎其不可留也。”
应规蹈矩蹈:踩;规、矩:定方圆的标准工具,借指行为的准则。指拘守旧礼仪与法度。《隋书·音乐志》:“齐之以礼,相趋帝庭,应规蹈矩,玉色金声。”
应运而出指应天命而产生。现指适应时机而产生孙中山《建国方略·知行总论》:“由此观之,凡为需要所迫,不独人类能应运而出,创造发明,即物类亦有此良能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