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有关挂的成语

有关挂的成语

有关挂的成语共收录48个
成语 解释 出处
挂冠归去冠:帽子,这里指官帽。把官帽取下挂起来。比喻辞官回家。《后汉书·逢萌传》:“时王莽杀其子宇,萌谓友人曰:‘三纲绝矣!不去,祸将及人。即解冠挂工都城门归,将家属浮海,客于辽东。”
一丝不挂原为佛家语;比喻没有尘世俗念的丝毫牵挂。现形容赤身裸体。宋 黄庭坚《僧景宗相访寄法王航禅师》:“一丝不挂鱼脱渊,万古同归蚁旋磨。”
挂印悬牌悬:挂。高挂官印、告牌(旧时官府用以喻示下级或百姓的告示牌)。指担任官职。元·关汉卿《裴度还带》:“那其间日转千阶,喜笑迎腮,挂印悬牌。”
事不关己,高高挂起认为事情与己无关,把它搁在一边不管。莆仙戏《父子恨》:“古道:‘事不关己,高高挂起。’”
牵心挂肚形容非常挂念,放心不下。
挂一漏万只说到一点;漏掉极多。形容列举不全;漏掉极多。唐 韩愈《南山》诗:“团辞试提挈,挂一念万漏。”
悬肠挂肚形容挂念之深切。明·施耐庵《水浒传》第四十二回 “只为父亲这一事,悬肠挂肚,坐卧不安。”
齿颊挂人谓为人们所称道。何启、胡礼垣《新政论义》:“及知名之国皆有可取之物,齿颊挂人,多者二十馀种,再次亦数种,惟中国则无一见称焉。”
挂冠而归挂冠:把官帽挂起来。脱下官帽随即离去。比喻辞官归隐。明·冯梦龙《警世通言》第四卷:“我虽宰相,今已挂冠而归。”
对景挂画比喻本身的举动恰恰和客观情形相应。清 李汝珍《镜花缘》第92回:“黄昏二字,虽是对景挂画,就只可惜是个俗语。”
挂席为门汉初丞相陈平,好读书,在未发迹时,家里很穷,挂着破席子当门。见《史记·陈丞相世家》。后以“挂席为门”指隐士居处。亦形容贫穷或居处简陋。《史记·陈丞相世家》载:汉初丞相陈平,好读书,在未发迹时,家里很穷,挂着破席子当门。
披红挂彩披红绸和彩帛,以示荣宠、慰劳或喜庆。明·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54回:“随行五百军士,俱披红挂彩,入南郡买办物件。”
无挂无碍见“无罣无碍”。明·吴承恩《西游记》第四回:“他才遂心满意,喜地欢天,在于天宫快乐,无挂无碍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