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有关贤的成语
有关贤的成语
因篇幅关系,贤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
成语 | 解释 | 出处 |
---|---|---|
举善荐贤 | 贤:胡才能,有道德的。保举推荐品德好、有才能的人。 | 明·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一百二十回:“举善荐贤,乃美事也;卿何荐人于朝,即自焚其奏稿,不令人知耶?” |
孝子贤孙 | 孝敬父母的有德行的子孙。泛指有孝行的子孙。 | 元 刘唐卿《降桑椹》:“圣人喜的是义夫节妇,爱的是孝子贤孙。” |
称贤荐能 | 称:称扬。指重视人才,推举贤能。 | 唐·白居易《有唐善人墓碑》:“接士,多可而有别,称贤荐能,未尝倦。” |
贤贤易色 | 本指对妻子要重品德,不重容貌。后多指尊重贤德的人,不看重女色。 | 语出《论语 学而》:“贤贤易色,事父母能竭其力,事君能致其身。” |
礼贤接士 | 礼:表示敬意;接:接纳。对有才有德的人以礼相待去结交或接纳。 | 宋·王谠《唐语林·政事》:“三年为蜀帅,惠化大行,不事威仪,礼贤接士。” |
妒贤疾能 | 见“妒贤嫉能”。 | 《新唐书·奸臣传上·李林甫》:“至林甫,[帝]曰:‘是子妒贤疾能,举无比者。’” |
广开贤路 | 贤:有才德的人。指从多方开辟招纳贤才的路径。 | 元·宫大用《范张鸡黍》第四折:“圣天子思求良辅,下弓旌广开贤路。” |
推贤举善 | 推:举荐。举荐贤士,引进好人。 | 元·无名氏《伐晋兴齐》第四折:“喜孜孜推贤举善,永绵绵龙虎风云。” |
群贤毕至,少长咸集 | 毕:全。各种贤人、老少聚集在一起。 | 晋·王羲之《兰亭集序》:“群贤毕至,少长咸集,此地有崇山峻岭,茂林修竹。” |
推贤乐善 | 推:推崇;乐:爱好。推崇贤人,爱好善事。 | 《晋书·傅玄传》:“疾恶如仇,推贤乐善,常慕季文子、仲山甫之志。” |
识才尊贤 | 能识别并尊重有才能的人。 | 明·李贽《焚书·复麻城人书》:“以此见真正高阳酒徒之能人下士,识才尊贤又如此。” |
进贤达能 | 犹言进贤任能。 | 汉·刘向《说苑·修文》:“进贤达能谓之大夫,敬上爱下谓之诸侯,天覆地载谓之天子。” |
敬老尊贤 | 尊敬年纪大的或品德高尚、才能出众的人。 | 西汉 刘向《说苑 修文》:“入其境,土地辟除,敬老尊贤,则有庆,益其地。” |
道远知骥,世伪知贤 | 骥:良马。路途遥远才可以辨别良马,世间的虚伪狡诈才能鉴别贤才。比喻经过长久的磨练,才能看出人的优劣。 | 三国·魏·曹植《矫志》“道远知骥,世伪知贤。” |
尊贤使能 | 尊重有贤德的人,任用有才能的人。 | 《孟子·公孙丑上》:“ 孟子曰:‘ 尊贤使能,俊杰在位,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。’” |
褒贤遏恶 | 褒:褒奖,称赞;遏:抑止,阻止。赞扬贤良,阻止邪恶。 | 唐·崔佑甫《唐故常州刺史独孤公神道铭序》:“公之文章,大抵以立宪诫世,褒贤遏恶为用,故议论最长。” |
选贤进能 | 选:选择,挑选。选拔任用贤能的人。 | 《晏子春秋·内篇·问上》:“选贤进能,不私乎内。” |
春秋责备贤者 | 春秋:孔子修订《春秋》书;贤者:指才德兼备的人。指《春秋》书对贤者常常责备,严格要求 | 《新唐书·太宗纪赞》:“然《春秋》书中,常责备贤者,是以后世君子之欲成人之美者,莫不叹息于斯焉。” |
简贤任能 | 指选用贤能。 | 《旧唐书 郭子仪传》:“委诸相以简贤任能,付老臣以练兵御侮,则黎元自理,寇盗自平,中兴之功,旬月可冀。” |
敬贤礼士 | 礼:以礼相待,尊重。士:古时称有学问的人。尊重品德高尚、学识出众的人。 | 《晋书·张轨传》:“实子安逊,学尚明察,敬贤爱士,以秀才为郎中。” |
清圣浊贤 | 汉末饥荒,禁止酿酒,饮酒人避讳言酒,称清酒为圣人,浊酒为贤人。指酒的别称。 | 晋·陈寿《三国志·魏志·徐邈传》:“平日醉客谓酒清者为圣人,浊者为贤人。” |
傲贤慢士 | 贤:有才德的人。士:读书人和有才干的人。用傲慢的态度对待有德有才的人。 | 明 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60回:“何期逆贼恣逞奸雄,傲贤慢士,故特来见明公。” |
任贤使能 | 任用有德行有才能的人。 | 《荀子·王制》:“欲立功名,则莫若尚贤使能矣。”汉·王充《论衡·自然》:“舜、禹承安继治,任贤使能,恭己无为而天下治。” |
东阁待贤 | 特地开东门接待贤人。 | 东汉·班固《汉书·公孙弘传》:“于是起客馆,开东阁以延贤人,与参谋议。” |
进贤任能 | 进:推荐,选拔。举荐贤者,任用能人。 | 《礼记 大传》:“三曰举贤,四曰使能。” |
求贤下士 | 访求贤士且礼遇之。 | 明·陈汝元《金莲记·构衅》:“每劝圣上诚意正心,求贤下士,圣上为之改容。” |
任人唯贤 | 任用人只选择德才兼备的人。 | 《尚书 咸有一德》:“任官惟贤才,左右惟其人。” |
招贤下士 | 招:招收;贤:有才德的人;士:指读书人。招收贤士,接纳书生。指广泛网罗人才。 | 明·冯梦龙《东周列国志》第89回:“于是宣王招贤下士,疏远嬖佞……齐国大治。” |
养贤纳士 | 招养收容有才德的人。 | 明·无名氏《孟母三移》第一折:“养贤纳士,修德治民。” |
方正贤良 | 方正:正直;贤良:才能,德行好。汉武帝时推选的一种举荐官吏后备人员制度,唐宋沿用,设贤良科。指德才兼备的好人品 | 西汉·司马迁《史记·平准书》:“当是之时,招尊方正贤良文学之士,或至公卿大夫。” |
嫉贤傲士 | 嫉妒和轻慢有才德的人。 | 明·施耐庵《水浒传》第19回:“独据梁山志可羞,嫉贤傲士少宽柔。” |
优贤飏历 | 见“优贤扬历”。 | |
授职惟贤 | 授:任命。授予职位只限有才德的人。 | 唐·薛登《请选举择贤才疏》:“晋、宋之后,只重门资,为奖人求官之风,乘授职惟贤之义。” |
礼士亲贤 | 礼:表示敬意。尊敬有知识的人,亲近有才德的人。 | 明·无名氏《东篱赏菊》第三折:“礼士亲贤急访求,卑辞枉驾会儒流。” |
进贤黜恶 | 犹言进贤黜佞。 | 明·李东阳《送宪副君提学浙江序》:“进贤黜恶,励勤惩惰,恬退有奖,奔竞有罚,责之周而任之重矣。” |
简贤附势 | 轻视贤良,依附权势。 | 《书 仲虺之诰》:“简贤附势,实繁有徒。”孔传:“简,略也。贤而无势则略之,不贤有势则附之。” |
敬贤下士 | 尊敬贤者,屈身交接士人。旧时谓封建帝王或官员重视人才。 | 东汉·班固《汉书·谷永传》:“敬贤下士,乐善不倦。” |
进贤黜佞 | 进用贤良,黜退奸佞。 | 《魏书·崔光传》:“博采刍尧,进贤黜佞。” |
轻贤慢士 | 轻:轻视;慢:傲慢。轻视有才能的,不尊敬读书人。形容轻狂傲慢,狂妄无知。 | 明·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53回:“韩玄残暴不仁,轻贤慢士。” |
礼贤远佞 | 礼:表示敬意;远:疏远;佞:善于运用花言巧语献媚的人。敬重有才德的人,远离巧言献媚的人。 | 明·冯梦龙《东周列国志》第50回:“赵盾等屡屡进谏,劝灵公礼贤远佞,勤政亲民。”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