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有关奸的成语

有关奸的成语

因篇幅关系,奸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
成语 解释 出处
铢两之奸铢两:极轻微的分量。比喻极其轻微的事。指轻微的邪恶。东汉·班固《汉书·赵广汉传》:“广汉精于吏务,善为购距,铢两之奸,皆告之。”
奸人之雄奸人:奸恶诈伪的人;雄:指杰出人士。奸恶诈伪之人的魁首。多指权诈欺世的野心家。战国·赵·荀况《荀子·非相》:“夫是之谓奸人之雄。”
捉奸见双,捉贼见赃,杀人见伤奸:通奸;赃:赃物。指问罪要有真凭实据。明·施耐庵《水浒传》第26回:“自古道:‘捉奸见双,捉贼见赃,杀人见伤。’你那哥哥的尸首又没了,你又不曾捉得他奸。”
剪恶除奸剪、除:扫除。扫除恶人与奸人。清·石玉昆《三侠五义》第60回:“似你我行侠尚义,理应济困扶危,剪恶除奸。”
大慝巨奸慝:邪恶。指邪恶奸险的人。明·文秉《先拨志始》下卷:“大慝巨奸,或燕处于园亭,或潜藏于京邸,奥援有灵,朝廷无法。”
强奸民意反动统治者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人民群众头上;硬说成是人民群众的意愿。蔡东藩《民国通俗演义》第72回:“后来老袁强奸民意,凡政、绅、军、商各界,无不有请愿书。”
卖俏迎奸见“卖俏行奸”。明·施耐庵《水浒传》第21回:“这阎婆惜被那张三小意儿百依百顺,轻怜重惜,卖俏迎奸,引乱这婆娘的心。”
卖俏行奸谓卖弄媚态诱惑人,搞不正当男女关系。元·无名氏《连环计》第二折:“俺好意的张筵置酒,你走将来卖俏行奸。”
破奸发伏揭露隐藏的坏人。宋·范仲淹《宋故卫尉少卿分司西京胡公神道铭》:“徙陇城郡,历比、驾二部外郎,在郡未几,破奸发伏,有神明之号。”
洞烛其奸洞烛:洞察;洞悉。看透对方的阴谋诡计。形容观察力强;看问题敏锐。《明史 董传策传》:“(严)嵩稔恶误国,陛下岂不洞烛其奸!”
洞察其奸对别人的阴谋诡计看得很清楚。清 李汝珍《镜花缘》第12回:“倘明哲君子,洞察其奸,于家中妇女不时正言规劝,以三姑六婆视为寇仇。”
拿奸拿双奸:通奸。捉拿通奸要有成双的人证清·刘鹗《老残游记》第19回:“拿奸拿双,拿不住双,反咬一口,就受不得了。”
洞悉其奸洞:洞察,洞悉;奸:奸伪。看清楚别人的阴谋诡计。形容观察能力强,看问题敏锐。明·沈德符《野获编·列朝·庙议献谄不用》:“甫出口,而上已洞悉其奸,斥逐不已。”
发奸摘隐发:揭发。揭发隐秘的坏人坏事。形容治理政事精明。明·冯梦龙《醒世恒言》第29卷:“再说陆公在任,公文不要,爱民如子,况又发奸摘隐,剔清利弊。”
擿奸发伏揭露举发隐秘的奸人和坏事。晋·陈寿《三国志·魏志·仓慈传》:“或哀矜折狱,或推诚惠爱,或治身清白,或擿奸发伏,咸为良二千石。”
摘奸发伏摘:通“擿”,揭发;发伏:检举;伏:隐藏。揭发检举隐藏的坏人坏事。汉·荀悦《汉纪·宣帝纪》:“真摘奸发伏如神,皆此类也。”
发擿奸伏发:揭发。揭发隐秘的坏人坏事。形容治理政事精明。南朝·宋·范晔《后汉书·法雄传》:“善政事,好发擿奸伏,盗贼稀发,吏人畏爱之。”
奸掳烧杀奸淫妇女,抢劫财物,杀人放火。姚雪垠《李自成》第三卷第四十五章:“老头子说:‘别看他们这样,这叫做假行仁义,收买人心。等他一占了开封,就会奸掳烧杀,无恶不作。’”
拿贼要赃,捉奸要双赃:赃物;奸:通奸。捉贼要有赃证,捉奸要有成双人证。指问罪要有真凭实据。《斩鬼传》第11回:“俗语说得好,拿贼要赃,捉奸要双……今日他的老婆,为何不来?”
大奸极恶指极为奸诈且作恶多端的坏人。清·褚人获《隋唐演义》第79回:“而大奸极恶之人行事背理,亦不消说得。”
嬴奸买俏犹言狎妓买笑。
捉奸要双,抓贼要赃奸:通奸;赃:赃物。指问罪要有真凭实据。刘流《烈火金钢》第26回:“你别着急啊,捉奸要双,抓贼要赃,慢慢地来,等抓住他的证据再说。”
发奸露覆揭发隐秘的坏人坏事。形容治理政事精明。康有为《<新学伪经考>序》:“窃怪二千年来,通人大儒,肩背相望,而咸为瞀惑,无一人焉发奸露覆,雪先圣之沉冤。”
穷奸极恶穷:极。形容极其奸诈凶恶。宋·苏轼《缴词头奏状·吴荀》:“如惠卿、汲,穷奸极恶,不待臣言而知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