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有关怒的成语
有关怒的成语
因篇幅关系,怒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
成语 | 解释 | 出处 |
---|---|---|
勃然大怒 | 勃然:因生气或惊慌等突然变脸色的样子。形容突然变脸;发起脾气来。 | 东汉 班固《汉书 谷永传》:“是故皇天勃然发怒。” |
恼羞成怒 | 恼:气恼;羞:羞臊。指由于气恼、羞臊而大怒。 | 清 李宝嘉《官场现形记》第六回:“那抚台见是如此,知道王协台有心瞧他不起,一时恼羞成怒。” |
怒不可遏 | 遏;止住。愤怒得难以抑制。 | 清 李宝嘉《官场现形记》第27回:“却说贾大少爷正在自己动手掀王师爷的铺盖,被王师爷回来从门缝里瞧见了,顿时气愤填膺,怒不可遏。” |
怒发冲冠 | 冠:帽子。愤怒得头发竖起;顶着帽子。形容愤怒到极点。 | 西汉 司马迁《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相如因持璧却立,倚柱,怒发上冲冠。” |
怒猊抉石,渴骥奔泉 | 猊:狻猊,即狮子;抉:踢开;骥:骏马。如愤怒的狮子踢开石头,口渴的骏马奔向泉水。形容书法遒劲奔放。 | 《唐书·徐浩传》:“尝书四十三幅屏,八体皆备,如怒猊抉石,渴骥奔泉。” |
惊涛怒浪 | 同“惊涛骇浪”。 | 宋·韩拙《论观画别识》:“巅崖峻壁之间,一水飞出,如练千尺悬洒于万仞之下,有惊涛怒浪,涌竑腾沸,喷溅漂流。” |
怒猊渴骥 | 猊:狻猊,即狮子;骥:骏马。如愤怒的狮子撬扒石头,口渴的骏马奔向泉水。形容书法遒劲奔放。 | 《新唐书·徐浩传》:“始,浩父峤之善书,以法授浩,益工。尝书四十二幅屏,八体皆备,草隶尤工,世状其法曰‘怒猊抉石,渴骥奔泉。’云” |
怒容满面 | 满脸怒气。 | 清·刘鹗《老残游记》第17回:“老残看刚弼怒容满面,连声吆喝,却有意呕着他顽,便轻轻的说道:‘你先莫问我是什么人,且让我说两句话。’” |
鲜车怒马 | 怒:气势强盛。崭新的车,肥壮的马。形容服用讲究,生活豪华。 | 南朝 宋 范晔《后汉书 第五伦传》:“蜀地肥饶,人吏富贵,掾吏家赀多至千万,皆鲜车怒马,以财货自达。” |
怒火冲天 | 形容愤怒之极,无法抑制。 | 老舍《龙须沟》第一幕:“[程娘子]怒火冲天,不顾一切地冲向狗子拚命,却被狗子一把抓住。” |
直眉怒目 | 形容发怒的样子。 | 端木蕻良《科尔沁旗草原》十七:“孔二老婆并不上他的当,直眉怒目骂他。” |
敢怒不敢言 | 敢:胆量大;言:说。内心愤怒但不敢说出来。 | 明·伏雌教主《醋葫芦》第三回:“正是哑子吃黄连,苦在自肚里,敢怒不敢言。” |
室怒市色 | 室:家;市:指在外面;色:脸色。指在家里受气,到外边迁怒于人。 | 先秦 左丘明《左传 昭公十九年》:“谚所谓‘室于怒,市于色’者,楚之谓矣。” |
雷霆之怒 | 雷霆:霹雳。象霹雳一样的盛怒。形容愤怒到了极点。 | 《三国志 吴志 陆逊传》:“今不忍小忿,而发雷霆之怒,违垂堂之戒,轻万乘之重,此臣之所惑也。” |
敢怒敢言 | 敢于愤怒,又敢于说出来。 | 清·西周生《醒世姻缘传》第一回:“那计氏虽也还敢怒敢言,当不起晁大舍也敢为敢做。” |
赫然而怒 | 形容大怒。火冒三丈的样子。 | |
喜怒无常 | 常:一定;无常:变化不定。一会儿高兴 ;一会儿发怒;变化不定。指人的性情多变;叫人捉摸不透。 | 《魏书 杨大眼传》:“征淮堰之役,喜怒无常。” |
破口怒骂 | 破口:恶语。满口恶语骂人。 | 《红日》第12章:“他竭力挣脱,挣脱不开,连连求饶,陶二嫂还是拳打脚踢,破口怒骂。” |
恼羞变怒 | 见“恼羞成怒”。 | 清·李宝嘉《官场现形记》第30回:“昌得官见他如此的说法,不禁恼羞变怒,喝令左右:‘替我赶他出去!’” |
发怒穿冠 | 毛发竖起的样子。形容极度愤怒。同“发上冲冠”。 | 三国 魏 曹植《鼙舞歌五首》之五:“张目决眦,发怒穿冠。” |
怒从心上起,恶向胆边生 | 比喻愤怒到极点就会胆大得什么事都干得出来。也泛指恼怒到极点。 | 《五代史平话》:“朱温未听得万事俱休,才听得后,怒从心上起,恶向胆边生。” |
雷嗔电怒 | 暴怒貌。 | 清·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77回:“如今且说宝玉只道王夫人不过来搜检搜检,无甚大事,谁知竟这样雷嗔电怒的来了。” |
发威动怒 | 威:威力,威风。发威风,动怒气。 | 清·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55回:“你们太闹的不像了,她是个姑娘家,不肯发威动怒。” |
冲冠怒发 | 形容极为愤怒。 | 《旧唐书·郑畋传》:“而畋冲冠怒发,投袂冶兵,罗剑戟于樽前,练貔貅于阃外。” |
怒目睁眉 | 瞪大眼睛,咬紧牙关。形容愤恨之极 | 明·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55回:“但见赵云怒目睁眉,只待厮杀。” |
鲜衣怒马 | 美服壮马。谓服饰豪奢。 | 明·沈德符《野获编·刑部·冤狱》:“群盗得志,弥横恣为推埋,鲜衣怒马,以游侠为称,其魁名朱国臣者,初亦宰夫也。” |
怒从心起 | 愤怒从心底而起。比喻愤怒到极点就会胆大得什么事都干得出来。 | 明·冯梦龙《东周列国志》第31回:“惠公在车上望见庆郑,怒从心起。” |
喜怒哀惧 | 喜欢、恼怒、悲哀、恐惧。泛指人的各种不同的感情。 | 清·夏敬渠《野叟曝言·凡例》:“艺之兵诗医算,情之喜怒哀惧。” |
惊风怒涛 | 喻生活中的艰辛险恶。 | 清·刘大櫆《谢氏妹六十寿序》:“回思三十年前,惊风怒涛,恍如梦寐。” |
神怒民痛 | 痛:恨。天神愤怒,百姓痛恨。形容因作恶多端,引起极大愤怒。 | 西汉·晏婴《晏子春秋·外篇》:“不思谤讟,不惮鬼神,神怒民痛,无悛于心。” |
怒从心上起 | 愤怒从心底而起。比喻愤怒到极点就会胆大得什么事都干得出来。 | 《五代史平话·梁》:“朱温未听得万事俱休,才听得后,怒从心上起,恶向胆边生。” |
停瞋息怒 | 停止发怒和生气。多用作劝说,停息恼怒之辞。 | |
横眉怒视 | 犹言横眉努目。形容怒目相视,态度凶狠的样子。 | 师飙等《金戈铁马少年时》第五章;“辛弃疾、贾瑞、飞烟、金福仗剑立于帐口,一个个横眉怒视,杀气逼人。” |
艴然大怒 | 艴然:恼怒地。形容人十分恼怒。 | 明·冯梦龙《警世通言》第四卷:“荆公看罢,艴然大怒。” |
怫然而怒 | 怫然:愤怒的样子。指突然发怒。 | 战国·宋·庄周《庄子·德充符》:“我怫然而怒。”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