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有关遗的成语
有关遗的成语
因篇幅关系,遗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
成语 | 解释 | 出处 |
---|---|---|
算无遗策 | 算:计划;遗策:失算。形容策划精密准确,从来没有失算。 | 《晋书 桓玄传》:“自谓经略指授,算无遗策。” |
路不拾遗 | 遗:失物。路上没有人把别人丢失的东西捡走。形容社会风气好。 | 汉 贾谊《新书 先醒》:“百姓富,民恒一,路不拾遗,国无狱讼。” |
不遗余力 | 遗:保留;余力:剩余的力量。用出全部力量一点也不保留。 | 西汉 刘向《战国策 赵策三》:“秦不遗馀力矣,必且破赵军。” |
流芳遗臭 | 流芳百世与遗臭万年。 | 明·沈德符《野获编补遗·刑部·闺鉴图说践》:“流芳遗臭,断非凡庸卑陋所能为,况事而未定。” |
遗形忘性 | 见“遗形藏志”。 | 前蜀·杜光庭逸句:“返朴还淳皆至理,遗形忘性尽真铨。” |
遗编断简 | 指散佚而残缺不全的典籍。 | 宋·吕大临《〈考古图〉后记》:“虽遗编断简,仅存二三,然世移俗革,人亡书残,不复想见先王之绪余。” |
遗德休烈 | 见“遗德馀烈”。 | 宋·王珪《赐韩琦免恩命第二表不允断来章批答》:“朕蒙遗德休烈,既已布泽四海之遐,矧定策禁中,以安社稷,褒功赋爵,庸敢后乎!” |
遗臭千年 | 同“遗臭万载”。 | 明·邵璨《香囊记·强婚》:“岂不闻李氏断臂,清风满耳如生;文君(卓文君)夜奔,遗臭千年未泯。” |
天不憗遗一老 | 憗:愿;遗:留。天公不愿意留下这一个老人。 | 《诗经·小雅·十月之交》:“不憗遗一老,俾守我王。” |
遗簪坠屦 | 遗:遗失;坠:掉落;屦:鞋子。掉落的簪和鞋子,比喻旧物。后指不忘旧友叫“不弃遗簪坠屦”。 | 《北史 韦瓊传》:“昔人不弃遗簪坠屦者,恶与之同出,不与同归。吾之操行,虽有不逮前烈,然舍旧录新,亦非吾志也。” |
覆鹿遗蕉 | 覆:遮盖;蕉:同“樵”,柴。比喻把真事看作梦幻而一再失误。 | 清·王闿运《桂阳州志序》:“罗平沼成,明社已屋,覆鹿遗蕉,亡猿灾木。” |
道无拾遗 | 同“道不拾遗”。 | 《东观汉记·光武帝纪》:“商贾重宝,单车露宿,牛马放牧,道无拾遗。” |
遗世独立 | 遗世:遗弃世间之事。脱离社会独立生活,不跟任何人往来。 | 宋 苏轼《前赤壁赋》:“飘飘乎,如遗世独立,羽化而登仙。” |
不遗馀力 | 指毫无保留地使出全部力量。 | 《战国策 赵策三》:“秦不遗馀力矣,必且破赵军。” |
释知遗形 | 犹言弃智忘身。指超然物外,与世无争。 | 《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》:“释知遗形兮,超然自丧;寥廓忽荒兮,与道翱翔。” |
宁遗勿滥 | 宁:宁可;遗:遗漏;勿:不要;滥:过多。宁愿遗漏,也不要降低标准,一味求多。 | 清·文康《儿女英雄传》第35回:“阅起文来岂有不宁遗勿滥之理。” |
手泽之遗 | 手泽:为手汗所沾润。指先人遗物。 | 《礼记 玉藻》:“父没而不能读父之书,手泽存焉尔。” |
遗编绝简 | 同“遗编断简”。 | 唐·怀素《自叙》:“遗编绝简,往往遇之,豁然心胸,略无疑滞。” |
遗风逸尘 | 前代遗留下来的风教和超逸的事迹。 | 元·俞希鲁《至顺镇江志·人材》:“至于高蹈物表,远引方外,亦皆清隽卓绝志士,是其遗风逸尘,霑被无极。” |
道不掇遗 | 同“道不拾遗”。 | 《新唐书·东夷传·高丽》:“降、败、杀人及剽动者斩,盗者十倍取偿,杀牛马者没为奴婢,故道不掇遗。” |
弃智遗身 | 谓不与人斗智争利,忘记自身的存在。 | 三国·魏·嵇康《赠兄秀才入军诗》:“琴诗自乐,远游可珍。含道独往,弃智遗身。寂乎无累,何求于人?” |
遗恨千古 | 千古:指时间久远。遗留下的怨恨永远存在下去。 | 清 徐瑶《太恨生传》:“且生与女相爱怜若此,而卒不相遇,真堪遗恨千古。” |
遗臭无穷 | 谓坏名声永远流传下去,而无穷尽之日。 | 金·元好问《即事》诗:“燃脐易尽嗟何及,遗臭无穷古未闻。” |
补过拾遗 | 拾遗:纠正帝王的过失。填补、纠正帝王的过失。也指匡正、改掉自己的过失、缺点。 | 《汉书 汲黯传》:“出入禁闼,补过拾遗,臣之愿也。 |
乐道遗荣 | 乐守圣贤之道而抛弃荣华富贵。 | 唐·刘知畿《史通·品藻》:“盖以二子虽乐道遗荣,安贫守志,而拘忌名教,未免流俗也。” |
遗风遗泽 | 泽:德泽。前人遗留下来的良好习气和恩泽。 | 宋·苏轼《母聂氏温国太夫人外制》:“慈和严翼以成其子,使朕得名世之士,以济艰难,其遗风遗泽盖有存者。” |
天不憗遗 | 憗:愿;遗:留。天公不愿意留下这一个老人。 | 《南齐书·褚渊传》:“天不憗遗,奄焉甍逝,朕用震恸于厥心。” |
遗风馀象 | 前代遗留下来的风俗和法式。 | |
遗音馀韵 | 前人作品的馀音和韵致。形容作品美妙。 | |
流风遗泽 | 流风:遗风;泽:恩泽。前代流传下来的风尚和德泽。 | 宋·曾巩《太祖皇帝总叙》:“太祖经始大基,流风遗泽,所被者远,五圣遵业至今,百有二十余年。” |
遗风馀采 | 前代遗留下来的风度文采。 | |
遗珥坠簪 | 见“遗簪堕珥”。 | 清·洪昇《长生殿·禊游》:“朱论,碾破芳堤,遗珥坠簪,落花相衬。” |
遗芬剩馥 | 比喻前人留下的精美文章。 | 明·李东阳《跋〈聚芳亭卷〉》:“而诗书图史,遗芬剩馥,在其子孙者,其来未艾,谓非少保公之贤而至然哉!” |
遗艰投大 | 见“遗大投艰”。 | 明·海瑞《赠廖锦台膺首荐序》:“人不深责之官,变之于遗艰投大、人所属心之日乎?” |
遗闻琐事 | 见“遗闻逸事”。 | 蠡勺居士《〈昕夕闲谈〉小序》:“本以存昔日之遗闻琐事,以附于稗官野史,使避世者亦可考见世事而已。” |
遗芬余荣 | 比喻前人留下的盛德美名和功烈业绩。 | 《宋书 礼志三》:“爰洎姬汉,风流尚存,遗芬余荣,绵映纪纬。” |
拾遗补阙 | 补正别人的缺点过失。采录遗逸的事迹。 | 西汉 司马迁《报任少卿书》:“上之不能纳忠效信,有奇策才力之誉,自结明主;次之又不能拾遗补阙,招贤进能。” |
遗闻轶事 | 散失;遗传的事迹。多指未经史书记载的事迹。 | 宋 周密《武林旧事》:“此十卷之本,乃从毛氏汲古阁之版传抄。首尾完其,其间遗闻轶事,皆可备考稽。” |
遗声馀价 | 指前人死后在社会上流传的声誉和评价。 | |
遗风余俗 | 前代遗留下来的风俗。 | 汉 贾谊《治安策》:“曩之为秦者,今转而为汉矣,然其遗风余俗,犹尚未改。” |
遗芳馀烈 | 比喻前人留下的盛德美名和功烈业绩。 | |
邹鲁遗风 | 邹、鲁:孔子是鲁人,孟子是邹人。“文教兴盛”之地的代称。指孔孟留下来的儒家风气。 | 《梁书·羊侃传》:“高祖览曰:吾闻仁者有勇,今见勇者有仁,可谓邹鲁遗风,英贤不绝。” |
轶事遗闻 | 世人不大知道的事迹和传说。多指不见于正式记载的。 | 刘师培《论说部与文学之关系》:“故单辞只义,轶事遗闻,咸笔之于书,以冀流传久远。” |
遗簪弊屦 | 同“遗簪坠屦”。 | 《北齐书·高德政传》:“魏静帝曰:‘人念遗簪弊屦,欲与六宫别,可乎?’乃人与夫人宾御以下诀别,莫不嘘欷掩涕。” |
无复孑遗 | 孑遗:遗留,余剩。没有再剩下什么。 | 前蜀·牛峤《灵怪录·居延部落主》:“周岁无复孑遗,水银后亦失所在。” |
遗笑大方 | 谓让内行见笑。语本《庄子·秋水》:“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。” | 语出《庄子·秋水》:“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。”明·荻岸散人《玉娇梨》第八回:“晚生小子,怎敢在老先生面前放肆。况才非七步,未免一时遗笑大方。” |
遗休馀烈 | 见“遗芳馀烈”。 | |
遗珥堕簪 | 见“遗簪堕珥”。 | 宋·无名氏《张协状元》戏文第十七出:“清晓,侍婢不惜千金,相呼斗百草。遗珥堕簪,蹙着秋千,不禁笑语声高。” |
纤介不遗 | 纤:细小;遗:遗漏。一点儿都没有遗漏。 | 宋·胡仔《苕溪渔隐丛话后集·本朝杂纪》:“取唐以来至于吾宋诗颂铭赞,奇编奥录,穷力讨论,纤介不遗。” |
断简遗编 | 简:古时用以书写的竹片。编:穿简的皮条。指残缺不全的古籍。 | 唐 陆龟蒙《药名离合夏日即事三首》诗之三:“青箱有意终须续,断简遗编一半通。” |
遗声坠绪 | 指行将绝灭的诗歌创作传统。 | 况周颐《蕙风词话续编》卷一:“我朝唯纳兰公子,深入北宋唐奥。遗声坠绪,二百年后,乃为足下拾得,是何神术,钦佩钦佩!” |
遗簪弃舄 | 见“遗簪坠舄”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