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有关离的成语

有关离的成语

因篇幅关系,离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
成语 解释 出处
妻离子散妻子离异;子女流散。表示一家人被迫离散。先秦 孟轲《孟子 梁惠王上》:“彼夺其民时,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。父母冻饿,兄弟妻子离散。”
骨肉离散骨肉:指父母兄弟子女等亲人。比喻亲人分散,不能团聚。《诗经 唐风 杕杜序》:“《杕杜》,刺时也。君不能亲其宗族,骨肉离散,独居而无兄弟,将为沃所并尔。”
寸步不离寸步:极短的距离。一步也不离开。①形容两个人总是在一起;感情很融洽。②指距离很近;不离前后左右。南朝 梁 任昉《述异记》:“夫妻相重,寸步不相离。”
流离转徙辗转迁移,无处安身。清 戴名世《周烈妇传》:“与其妇翁皆贱业,两人流离转徙者久之。”
流离颠沛由于灾荒或战乱而流转离散。形容生活艰难,四处流浪。宋 洪迈《容斋续笔 杜老不忘君》:“前辈谓杜少陵当流离颠沛之际,一饭未尝忘君。”
离弦走板比喻言行偏离公认的准则。浩然《艳阳天》第12章:“您哪,也当过解放军呀,花一点,也不能算是离弦走板。”
会少离多相会少,别离多。感慨人生聚散无常或别离之苦。宋 辛弃疾《蝶恋花 送祐之弟》词:“会少离多看两鬓,万缕千丝,何况新来病。”
万变不离其宗宗:宗旨、目的。尽管形式上变化多端,其本质或目的不变。徐特立《抗战给我的机会》:“对任何人,无论相识不相识的,总是一套话。言论有系统,万变不离其宗。”
分崩离析崩:倒塌崩裂;析:散开;解体。分裂崩溃;离散解体。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。先秦 孔子《论语 季氏》:“邦分崩离析,而不能守也。”
离群索居索:单独;居:起居;生活。离开同伴而孤独地生活。西汉 戴圣《礼记 檀弓上》:“吾离群而索居,亦已久矣。”
离鸾别凤比喻夫妻离散。唐 李贺《湘妃》诗:“离鸾别凤烟梧中,巫云蜀雨遥相通。”
迷离恍惚模糊闪烁;分辨不清;似有若无。清 曾朴《孽海花》:“庭中一半似银海一般的白,一半却迷离惝恍,摇曳着桐叶的黑影。”
挑拨离间搬弄是非;使别人不团结。挑拨:引起;挑动;离间:隔开、拆散;使人不和睦。清 李宝嘉《官场现形记》第39回:“这个姓胡名福,最爱挑拨离间。”
势合形离势:形状;形:形体。形体各自独立,结构完整不分。三国 魏 何晏《景富殿赋》:“桁梧复迭,势合形离。”
星离月会犹言时分时合,时去时来。清·蒲松龄《聊斋志异·鬼妻》:“从此星离月会,积有年余。”
不即不离即:靠近;离:疏远。既不亲近也不疏远。本是佛教用语;后用来指对待别人的态度不太接近;也不太疏远。也用来表示差不离、不离谱(儿)。《圆觉经》上卷:“不即不离,无缚无脱。始知众生本来成佛,生死涅槃犹如做梦。”
惝恍迷离惝恍:也作:“惝况”,失意的样子。迷离:模糊不清。指茫然若失而模糊不清的样子。
陆离光怪形容现象奇异,色彩繁杂清 曾朴《孽海花》第七回:“见船上扎着无数五色的彩球,夹着各色的鲜花,陆离光怪,纸醉金迷。”
扑朔迷离扑朔:兔脚搔爬;迷离:兔眼半闭。原指难辨兔的雄雌;比喻辨认不清是男是女。后来形容事情错综复杂;不容易看清真相。南宋 郭茂倩《乐府诗集 横吹曲辞五 木兰诗》:“雄兔脚扑朔,雌兔眼迷离。双兔傍地走,安能辨我是雄雌?”
拳不离手拳:拳术。练武的人应该经常练。比喻勤学苦练,长期坚持清·无名氏《说呼全传》第七回:“果真拳不离手,待我歇息片时再舞。”
死别生离永久的离别或难期再见的离别。元·柯丹丘《荆钗记·见母》:“死别生离辞故里,经历尽万种孤栖。”
众散亲离叛:背叛;离:离开。众人反对,亲人背离。形容完全孤立,不得人心。《晋书·慕容垂传》:“淮南之败,众散亲离,而垂侍卫圣躬,诚不可志。”
绝俗离世绝俗:与世隔绝。远离世俗尘世。东汉·班固《汉书·王褒传》:“何必偃卬诎信若彭祖,昫嘘呼吸如侨、松,眇然绝俗离世哉!”
叶散冰离离:离散。树叶飘散,冰雪消融。比喻原先聚于一处的人或物分散消失。《宋书·刘穆之王弘传论》:“而祖宗之遗典,群公之旧章,莫不叶散冰离,扫地尽矣。”
身首分离身:躯干;首:头。头和身体分开了。指被砍头。西汉·刘向《战国策·秦策四》:“刳腹折颐,首身分离,暴骨草泽。”
三句不离本行本行:个人从事的行业。形容一说话总要讲到自己从事的行业。清 李宝嘉《官场现形记》第三十四回:“每到一处,开口三句话不离本行,立刻从怀里掏出捐冊来送给人看。”清 颐琐《黄绣球》第十回:“我是业医的,你们不要笑我三句不离本行。”
离鸾别鹄见“离鸾别凤”。清·俞达《青楼梦》第五十八回:“如今是痴梦、好梦、富贵梦都已醒来,觉得依旧,与未梦时反添了许多惆怅,费了许多精神,徒替他们勤作护花铃,而到底终成离鸾别鹄。”
离本依末见“离本趣末”。《晋书·刑法志》:“然而律文烦广,事比众多,离本依末。”
离析涣奔同“离析分崩”。明·宋濂《进〈元史〉表》:“丰亨豫大之言,壹倡于天历之世;离析涣奔之祸,驯致于至正之朝。”
畔道离经畔:通“叛”,违背。违背道德,脱离经典。指背离常规的思想或行为。清·洪昇《<坚瓠补集>》序:“开人心狙诈之端,启风俗陵傲之习,不至于畔道离经不止。”
亲离众叛大家反对,亲信背离。形容不得人心,极其孤立。《左传·隐公四年》:“阻兵无众,安忍无亲,众叛亲离,难以济矣。”
琐尾流离琐尾:细小时美好;流离:枭的别名。枭细小时怪可爱,长大后却非常丑恶。比喻处境由顺利转为艰难。《诗经·邶风·旄丘》:“琐兮尾兮,流离之子。”
支离拥肿支离:分散。指分散的东西聚合在一起。北齐·颜之推《颜氏家训·勉学》:“夏侯玄以才望被戮,无支离拥肿之鉴也。”
离乡别土同“离乡背井”。唐·元稹《花栽》诗:“买得山花一两栽,离乡别土易摧颓。”
人离乡贱谓离开故乡,无亲无故,失去依靠,遭人轻视。明·沈璟《埋剑记·柔远》:“自古道物离乡贵,人离乡贱;这语话,信非假,到如今转忆家。”
离乡背土见“离乡别土”。元·张浩养《一枝花·咏喜雨》套曲:“恨流民尚在途,留不住都弃业抛家,当不得也离乡背土。”
抛乡离井离开家乡故土。靳以《去路》:“我这么大年纪,我可不愿意抛乡离井地走那么远。”
下笔千言,离题万里写了一大篇文章,但没有接触到主题。毛泽东《反对党八股》:“其结果,往往是‘下笔千言,离题万里’,仿佛像个才子,实则到处害人。”
离山调虎比喻用计谋调动对方离开原地。《白雪遗音·八角鼓·精忠》:“岳老爷得胜不班师,秦桧东窗定巧计,私造金牌传假旨,暗使离山调虎计,风波亭上死的屈。”
生离死绝形容很难再见的离别或永久的离别。《晋书·殷仲堪传》:“而一旦幽絷,生离死绝,求之于情,可伤之甚。”
收离纠散收集离散者。南朝·宋·范晔《后汉书·荀彧传》:“若绍收离纠散,乘虚以出,则公之事去矣。”
若离若即形容对人保持一定距离。同“若即若离”。清 陈康祺《郎潜纪闻》卷十:“大抵总宪戆直凌人,岳岳觥觥,朝士必多未满,而与和相若离若即,又未尝不稍敛其锋棱,一时众口诋諆,遂有师相门生之谤。”
流离颠疐见“流离颠沛”。宋·叶绍翁《四朝闻见录·褒赠伊川》:“又从而排陷之,卒使流离颠疐,无所为而死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