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有关则的成语
有关则的成语
因篇幅关系,则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
成语 | 解释 | 出处 |
---|---|---|
学而优则仕 | 优:有余力,学习了还有余力,就去做官。后指学习成绩优秀然后提拔当官。 | 《论语·子张》:“子夏日:‘仕而优则学,学而优则仕。’” |
以身作则 | 身:自身;则:准则;榜样。用自己的行动做出榜样。 | 先秦 孔子《论语 子路》:“其身正,不令而行;其身不正,虽令不从。” |
好问则裕 | 好:喜欢;裕:富裕。遇到疑难就向别人请教,学识就会渊博精深。 | 《尚书 汤诰》:“好问则裕,自用则小。” |
成则为王,败则为贼 | 旧指成功了就是合法的,失败了就是非法的。 | 明·罗贯中《平妖传》第31回:“单枪匹马领三军,成则为王,败则为贼。” |
事缓则圆 | 碰到事情不要操之过急,而要慢慢地设法应付,可以得到圆满的解决。 | 清 俞万春《荡寇志》:“看来此事,事宽则圆,急难成效。” |
日中则移 | 同“日中则昃”。 | 西汉·刘向《战国策·秦策》:“语曰:‘日中则移,月满则亏。’物盛则衰,天之常数也。” |
孤阴则不生,独阳则不长 | 指单一方面的因素或条件是不能生长出新事物的。 | 清·程允开《幼学故事琼林·夫妇》:“孤阴则不生,独阳则不长,故天地配以阴阳。” |
成则为王,败则为寇 | 指在争夺政权的斗争中,成功的人称王称帝,失败的人被称寇贼。成功者权势在手,无人敢责难,失败者却有口难辩。 | 孙中山《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之演讲》:“中国历史上有一习惯,所谓成则为王,败则为寇,但近代文明国家,不是如此。” |
得寸则寸 | 得到一寸就是一寸。指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,得多少就是多少。 | 《战国策·秦策三》:“王不如远交而近攻,得寸则王之寸,得尺亦王之尺也。” |
用之则行,舍之则藏 | 用:任用;行:做,实行;舍:不用;藏:退隐。任用就出来做事,不得任用就退隐。 | 春秋·鲁·孔丘《论语·述而》:“用之则行,舍之则藏,唯我与尔有是夫。” |
事预则立 | 指无论做什么事,事前有准备就会成功,没有准备就要失败。 | 《礼记·中庸》:“凡事预则立,不预则废。” |
有龙则灵 | 水潭有了龙就成为灵异的水。 | 唐·刘禹锡《陋室铭》:“水不在深,有龙则灵。” |
勤则不匮 | 匮:不足。只要勤劳就不会缺少物资。 | 春秋·鲁·左丘明《左传·宣公十二年》:“民生在勤,勤则不匮。” |
穷则思变 | 行不通没办法时就设法改变现状。 | 《周易 系辞下》:“《易》,穷则变,变则通,通则久。” |
喜则气缓 | 气缓:心气舒缓或和达。喜能使人精神兴奋,心情和达,气机通利。 | 《素问·举痛论》:“喜则气缓,……喜则气和志达,荣卫通利,故气缓矣。” |
前危后则 | 前人的危亡,后人应引以为戒。犹言前车之覆,后车之鉴。 | 宋·司马光《资治通鉴·晋孝武帝太元三年》:“地列酒泉,天垂酒池,杜康妙识,仪狄先知。纣丧殷邦,桀倾夏国,由此言之,前危后则。” |
兽困则噬 | 兽陷困境要咬人。比喻人陷于绝境要竭力反抗。 | 《宋史·谢晦传》:“然归死难图,兽困则噬,是以爰整其旅,用为过防。”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