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有关书的成语

有关书的成语

因篇幅关系,书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
成语 解释 出处
书通二酉比喻读书甚多,学识丰富精湛。二酉,指大酉山、小酉山。据说小酉山上石穴中有书千卷,相传秦人于此而学,因留之。见《太平御览》卷四九引南朝宋盛弘之《荆州记》。后因以此为喻。语出《太平御览》卷四九引南朝·宋·盛弘之《荆州记》:“小酉山上石穴中有书千卷,相传秦人于此而学,因留之。”
尽信书不如无书泛指读书不要拘泥于书上或迷信书本。语出《孟子 尽心下》:“尽信书,则不如无书。吾于武成,取二三策而已矣。”宋 陆九渊《政之宽猛孰先论》:“鸣呼,尽信书不如无书。”
废书而叹因有所感而停止读书。《史记·孟子荀卿列传》:“太史公曰:余读《孟子》书,至梁惠王问‘何以利吾国’,未尝不废书而叹也。”
闭门读书关起门来在家里读书。形容专心埋头苦读。北齐 颜之推《颜氏家训 勉学》:“盖须切磋相起明也。见闭门读书,师心自是。稠人广坐,谬误差失者多矣。”
书不释手手里的书舍不得放下。形容勤学或看书入迷。《北史·牛弘传》:“[牛弘]性宽厚,笃志于学,虽职务繁杂,书不释手。”
折节读书折节:改变过去的志趣和行为。改变旧习,发愤读书。《后汉书·段颎传》:“颎少便习弓马,尚游侠,轻财贿,长乃折节好古学。”
书缺有间泛指古书残缺已有多年。西汉 司马迁《史记 五帝本纪》:“《书》缺有间矣,其轶乃时时见于他说。”
借书留真指借别人的书,抄写后留下正本,把抄本还给别人。《汉书·河间献王传》:“从民得善书,必为好写与之,留其真。”
读书三余余:冬者岁之余,夜者日之余,阴雨者晴之余。指读好书要抓紧一切闲余时间。《三国志·魏志·董遇传》云:“人有从学者,……从学者云,苦渴无日。遇言:‘当以三余。’或问:‘三余’之意。遇言:冬者岁之余,夜者日之余,阴雨者晴之余。”
知书达礼知、达:懂得。有文化,懂礼貌。形容有教养。《群音类选 牧羊记 卫律说降》:“奈何所见不同,更不知书达礼。”
一介书生一介:一个。旧时读书人的自称或对普通读书人的雅称。唐·王勃《秋日登洪州滕王阁饯别序》:“勃三尺微命,一介书生。”
立地书厨比喻人读书多,学识渊博。《宋史 吴时传》:“时敏于为文,未尝属稿,落笔已就,两学目之曰‘立地书厨’。”
大书特书书:写;记载 。大写特写。指对重大的事情着重突出地述叙或宣扬。也作“特书大写”。唐 韩愈《答元侍御书》:“而足下年尚强,嗣德有继,将大书特书,屡书不一书而已也。”
蒋干盗书蒋干:《三国演义》中的人物。蒋干盗去书信回到曹营杀自己大将。比喻中别人的反间计。
书不尽意犹书不尽言。《北齐书·文苑传·祖鸿勋》:“与阳休之书曰:‘……已矣哉,书不尽意。’”
家书抵万金比喻家信的珍贵。唐·杜甫《春望》诗:“烽火连三月,家书抵万金。”
书不尽言书:书信。信中难以充分表达其意。后多作书信结尾习用语。《周易 系辞上》:“子曰:‘书不尽言,言不尽意。’”
洪乔捎书指言而无信的人。南朝·宋·刘义庆《世说新语·任诞》:“沉者自沉,浮者自浮,殷洪乔不能作致书邮。”
书读五车形容读书多、知识丰富。战国·宋·庄周《庄子·天下》:“惠施多方,其书五车。”
刺股读书比喻刻苦攻读。《战国策·秦策一》:“(苏秦)读书欲睡,引锥自刺其股。”
三余读书充分利用一切空余时间读书。《三国志·魏志·王肃传》裴松之注引《魏略》:“从学者云:‘苦渴无日。’遇言:‘当以三余。’或问三余之意,遇言:‘冬者岁之余,夜者日之余,阴雨者时之余也。’”
奋笔疾书奋笔:提起笔来。指精神昂扬地挥笔快速书写。宋 张克庄《题方汝一班师赞后》:“或隐匿未彰,而奋笔疾书;或一语之乖谬,或一行之谄曲,虽其人之骨已朽,必绳以《春秋》之法,读之使人汗出。”
摊书傲百城比喻藏书之富或嗜书之深。北魏李谧博览群书,无意做官,将家产都花在收罗书籍上。经他细加审订的书有四千卷之多。他有句名言:“丈夫拥书万卷,何假南面百城!”意即只要有万卷书,又何必做管辖百城的官。事见《魏书 李谧传》。
坐拥书城见“坐拥百城”。孙百刚《郁达夫外传·风雨茅庐》:“达夫的书,我们一向知道是多的……但从前住的都是弄堂小房子,没有一间正式的书房,所以未窥全豹。经现在这么陈列一番,真是坐拥书城,洋洋大观了。”
燔书阬儒焚毁典籍,坑杀书生。同“焚书坑儒”。《汉书 地理志下》:“昭王曾孙政并六国,称皇帝,负怙威,燔书阬儒,自任私智。”
书声朗朗形容读书声音清朗而响亮。清 李汝珍《镜花缘》第二十三回:“ 走过闹市,只听那些居民人家,接二连三,莫不书声朗朗。”
书符咒水书:书写;符:符篆;水:神水。泛指道士作法的迷信活动。宋·胡仔《苕溪渔隐丛话前集·秦少游》:“高斋以谓‘少游尝为道士,书符咒水’,又诬也。”
咫尺之书书信。古代书写用木简,信札之简长盈尺,故称。《史记·淮阴侯列传》:“而后遣辩士奉咫尺之书,暴其所长于燕,燕必不敢不听从。”宋·苏洵《上欧阳内翰第一书》:“欲徒手奉咫尺之书,自托于执事,将使执事何从而知之,何从而信之哉?”
名书竹帛书:书写,记载;竹帛:史书。把名字留在史书上。比喻好名声永远流传。唐·吴兢《贞观政要·任贤》:“昔李陵,提步卒五千,不免身降匈奴,尚得名书竹帛。”
坑儒焚书坑:活埋;焚:烧。焚毁书籍,坑杀书生汉·孔安国《〈尚书〉序》:“及秦始皇灭先代典籍,焚书坑儒,天下学士逃难解散。”
知书识礼有文化,懂礼貌。清·吴趼人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》第91回:“媳妇虽不敢说知书识礼,然而‘嫁鸡随鸡,嫁狗随狗’这句俗话,是从小儿听到大的。”
儒家经书中国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。
书富五车富:丰富;五车:五车书。形容读书多,学识渊博。明·冯梦龙《醒世恒言》第35卷:“真个胸中书富五车,笔下句高午古。”
月书赤绳月下老人的婚姻簿和红绳。月下老人根据婚姻簿上的记载,把红绳系在男女两方的脚上,使之结为夫妻。指婚约。明·胡文焕《群音类选·<四喜记·大宋毕姻>》:“幸蓝桥玉杵先投,信月书赤绳难换。”
金书铁券铁券:古代帝王赐给功臣的铁制凭证。古代帝王赐给功臣世代享受优遇或免罪的凭证唐·罗隐《代武肃王钱缪谢赐铁券表》:“赐臣金书铁券一道。”
蠹书虫蛀书的虫子。比喻读死书的人。唐·韩愈《杂诗》:“岂殊蠹书虫,生死文字间。”
胜读十年书胜:超过。超过苦读十年书的收获。形容思想上收益极大。《二程全书 遗书二十二上 伊川语录》:“古人有言曰:‘共君一夜话,胜读十年书。’若一日有所得,何止胜读十年书也。”
与君一夕话,胜读十年书与你谈一晚上话,让我受益匪浅。形容跟别人交谈的时间虽短,受益却很多。清·刘鹗《老残游记》第九回:“子平听说,肃然起敬道:‘与君一夕话,胜读十年书!真是闻所未闻!’”
左图右书见“左图右史”。明·郑棠《长江天堑赋》:“桂楫兰舟,左图右书。”
书缺简脱简:古代书写的竹、木简;脱:丢失。指书简散佚残缺。东汉·班固《汉书·楚元王传》:“礼坏乐崩,书缺简脱,朕甚闵焉。”
衡石程书见“衡石量书”。宋·李纲《建炎进退志·总叙下之上》:“近君子而远小人,虽不亲细务,大功可成;不然,虽衡石程书,卫士传餐,亦无益也。”
寝馈书中
拥书南面见“拥书百城”。清·归庄《感怀》诗:“捉鼻东山关气运,拥书南面足经纶。”
官样文书指堂皇典雅的应试文字。袭用固定格式而内容空虚的文章。蔡东藩《民国通俗演义》第59回:“但也只是官样文书,掩人耳目罢了。”
乡书难寄乡书:家书。家书很难寄回家中。比喻与家乡消息隔绝。
读书得间间:间隙。比喻窍门。读书得了窍门。形容读书能寻究窍门,心领神会。清·李宝嘉《官场现形记》第54回:“你真可谓读书得间了!你说的一点不错。”
惟有读书高高:高尚。只有读书求进取才是高尚的行径。元·柯丹丘《荆钗记·会讲》:“世上万般皆下品。思量惟有读书高。”
闲话休题,书归正传题:通“提”,提说。指不要紧的话不必说了,还是回到正题上来。鲁迅《呐喊·阿Q正传》:“便从不入三教九流的小说家所谓‘闲话休题,书归正传’这一句套话里,取出‘正传’两个字来,作为名目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