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有关时的成语

有关时的成语

因篇幅关系,时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
成语 解释 出处
学而时习之学过的内容要经常复习它。《论语·学而》:“子曰:‘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!”
时易世变时代变迁,世事也不一样。晋 鲁褒《钱神论》:“当今之急,何用清谈?时易世变,古今异俗。”
不合时宜时宜:当时的需要或时尚。不符合当时的形势或社会潮流。东汉 班固《汉书 哀帝纪》:“朕过听贺良等言,冀为海内获福,卒亡嘉应。皆违经背古,不合时宜。”
天有不测风云,人有暂时祸福不测:料想不到。比喻有些灾祸的发生,事先是无法预料的。明·吴承恩《西游记》第十回:“李足道‘天有不测风云,人有暂时祸福’,你怎么就保得无事?”
临时抱佛脚原意为年老信佛,以求保佑,有临渴掘井之意。后因称平时无准备而事急时仓猝张罗为“临时抱佛脚”。唐 孟郊《读经》诗:“垂老抱佛脚,教妻读黄经。”
为时尚早不适时,还早了点。清·李宝嘉《官场现形记》第二回:“原来为时尚早,吴家未曾开得大门。”
时时刻刻每时每刻或每一个时刻。清·李百川《绿野仙踪》第47回:“因此他两个日夜趋奉,时时刻刻赶着凑趣不迭,都想着要从山西发发财。”
悯时病俗指忧虑时俗。宋 曾巩《答李讼书》:“足下自称有悯时病俗之心,信如是,是足下之有志乎道。”
命蹇时乖命运不济,遭遇坎坷。明 沈采《千金记 遇仙》:“只恐命蹇时乖,且自存心守己。”
时乖命蹇时:时运,时机;乖:不顺利;蹇:一足偏废,引伸为不顺利。时运不好,命运不佳。这是唯心主义宿命论的观点。元 白仁甫《墙头马上》:“早是抱闲怨,时乖运蹇。”
及时行乐及时:抓紧时机。抓紧时机寻欢作乐。《新刊大宋宣和遗事》:“人生如白驹过隙,倘不及时行乐,则老大徒伤悲也。”
一时之冠冠:首位。一个时期居首位的人物。《晋书·王献之传》:“少有盛名,而高迈不羁,虽闲居终日,容止不怠,风流为一时之冠。”
权时制宜斟酌形势随机应变。汉·王充《论衡·答佞》:“人操行无恒,权时制宜,信者欺人,直者曲挠。”
匡国济时匡正国家,挽救时局。《隋书·帝纪第一·高祖上》:“匡国济时,除凶拨乱。”唐·李翱《卓异记·三十二年居相位》:“玄龄初与杜如晦为友,属隋室丧乱,未尝不慨然相顾,有匡国济时之心。”
时移世易时代变迁,世事也不一样。晋·葛洪《抱朴子·钧世》:“古者事事醇素,今则英不雕饰,时移世易,理自然也。”
好女不穿嫁时衣比喻自食其力,不依靠父母或祖上遗产生活。旧谚:“好男不吃分家饭,好女不穿嫁时衣。”
独步一时独步:独一无二。形容当代独一无二;无与伦比。《宣和画谱 郭熙》第11卷:“论者谓熙独步一时,虽年老落笔益壮,如随其年貌焉。”
日许多时估量时间的词。谓已有许多时光。宋·石孝友《声声慢》词:“花前月下,好景良辰,厮守日许多时。”
一时三刻同“一时半刻”。清·李渔《凰求凤·夥媒》:“机缘凑,把愁肠暂丢,便难成,也一时三刻展眉头。”
荒时暴月荒:五谷不收;暴:凶。指荒年或青黄不接的时候。毛泽东《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》:“荒时暴月,向亲友乞哀告怜,借得几斗几升,敷衍三日五日,债务丛集,如牛负重。”
时隐时见隐:隐没。见:同“现”;出现。有时隐没,有时出现。远处事物忽明忽暗。宋·邵博《闻见后录》第25卷:“其间林木荟蔚,云烟掩映,高楼曲榭,时隐时见,使画工极思不可图。”
风雨时若《书·洪范》:“曰肃,时雨若……曰圣,时风若。”孔传:“君行敬,则时雨顺之。”后以“风雨时若”指风调雨顺。《书·洪范》:“曰肃,时雨若……曰圣,时风若。”孔传:“君行敬,则时雨顺之。”
妙绝时人指作品的好,不是当时的人所能比。三国 魏 曹丕《与吴质书》:“公幹有逸气,但未遒耳,其五言诗之善者,妙绝时人。”
冠绝时辈冠绝:遥遥领先;辈:同一类人。形容在某一时期内超出同辈,首屈一指。《晋书·刘琨传》:“时征虏将军石崇河南金谷涧中别庐,冠绝时辈,引致宾客,日以赋诗。”
得缩头时且缩头指在必要时采取低姿态宋·释惟白《续传灯录》第八卷:“僧问:‘如何是祖师西来意?’师曰:‘入市乌龟。’曰:‘意旨如何?’师曰:‘得缩头时且缩头。’”
相时而动相时:看准时机。观察对自己有利的时机而行动。《左传·隐公十一年》:“许无刑而伐之,服而舍之,度德而处之,量力而行之,相时而动,无累后人,可谓知礼矣。”
机不可失,时不再来指时机难得,必需抓紧,不可错过。《旧五代史 晋书 安重荣传》:“仰认睿智,深惟匿瑕,其如天道人心,难以违拒,须知机不可失,时不再来。”
因时制宜因:根据;制:制定;宜:适当。根据不同时期的具体情况,采取适当的措施。《晋书 刘颂传》:“所遇不同,故当因时制宜,以尽事适今。”
养军千日,用在一时平时供养、训练军队,以便到关键时刻用兵打仗。指平时积畜力量,在必要时一下用出来。清 孔尚任《桃花扇 誓师》:“尝言‘养军千日,用军一时’。俺们不替朝廷出力,竟是一伙禽兽了。”
千载一时一千年才有这么一个机会。形容机会极其难得。晋 袁宏《后汉纪 桓帝纪下》:“为仁者博施兼爱,崇善济物,得其志而中心倾之,然忘已以为千载一时也。”
赶时髦采用时兴的方式或时髦的款式,指追上潮流的特性或性格,迎合当时最流行的风尚。朱自清《重庆行记》:“三十年就靠那一件衣服,他是不是赶时髦。”
时移势迁时候不同,情况也发生了变化。元·施惠《幽闺记·招商谐偶》:“说甚么宦室门楣,寒士寻常,望若云霄;时移势迁,为地覆天翻,君去民逃。”
名震一时名声震动当时社会。《新唐书 刘晏传》:“号神童,名震一时。”
时和岁丰四时和顺,五谷丰收。用以称颂太平盛世。同“时和年丰”。宋 苏轼《论赏罚及修河事》:“太宗皇帝每见时和岁丰,雨雪应时,辄喜不自胜,举酒以属群臣。”
时不可失时:时机,机会;失:错过。抓住时机,不可错过。《战国策·秦策四》:“臣闻敌不可易,时不可失。”
救时厉俗匡救时弊,纠正风气。梁启超《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》第三章:“先秦学者生当乱世,目击民艰,其立论大率以救时厉俗为主。”
诛求无时诛求:苛求。勒索。不断地进行勒索,没有满足的时候。春秋·鲁·左丘明《左传·襄公三十一年》:“以敝邑褊小,介于大国,诛求无时,是以不敢宁居。”
同时并举举:举行。在同一时间内进行。陶菊隐《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》第70章:“吴进攻河南前,曾与阎锡山……等相约同时并举。”
切合时宜十分符合当时的需要或潮流
遭时定制谓因时势而规定法制。南朝宋·范晔《后汉书·崔骃传》:“故圣人执权,遭时定制,步骤之差,各有云设。”李贤注:“遭遇其时而定法制,不循于旧也。”
时光似箭,日月如梭梭:织布机上引导纬纱与经纱交织的构件。形容时间过得很快。《京本通俗小说·碾玉观音》:“时光似箭,日月如梭,也有一年以上。”
一朝权入手,看取令行时一朝:一旦。一旦掌了权,就发号施令,指手画脚,作威作福。唐·高武仲《中兴间气集》:“一朝权入手,看取令行时。”
刻不待时谓时间紧迫。《天雨花》第21回:“刻不待时遭大祸,叫我三人那里奔。”
时乖运乖时运不顺,命运不佳。指处境不顺利。明 范受益《寻亲记 告借》:“念奴家时乖运乖,告求人出于无奈。”
遵养时晦遵:遵循,按照;时:时势;晦:隐藏。原为颂扬周武王顺应时势,退守待时。后多指暂时隐居,等待时机。《诗经 周讼 酌》:“于铄王师,遵养时晦。”
与时俯仰时:时势;俯仰:随宜应付。跟着世风进退汉·司马迁《报任少卿书》:“故且从俗浮沉,与时俯仰,以通其狂惑。”
愤时嫉俗愤:愤恨,不满;嫉:憎恶,仇恨;俗:世俗。痛恨、憎恶腐朽、黑暗的社会现状。清·朱彝尊《王礼部诗序》:“十余年来,所交之士皆幽忧失志之士,诵其歌诗,往往愤时嫉俗,多离骚变雅之体。”
时异事殊殊:不同;差异。时间不同,事情也和以前不一样。意思是事物随着时间改变而发生变化。亦作“时异势殊”。唐·陆贽《奉天论延访朝臣表》:“尚恐议者曰:‘时异事殊。’臣请复为陛下租举近效之尤章者以辩焉。”
不适时宜适:适应;时宜:当时的需要。不符合时势和趋势。毛泽东《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》第九节:“‘拚消耗’的主张,对于中国红军来说是不适时宜的。”
玩时愒日亦作“玩时贪日”。谓贪图安逸,旷废时日。清·谭嗣同《仁学》:“由此类推,无往而非玩时愒日,即幸而得至百年,无形中已耗强半。”
传诵一时诵:称诵、传述。在某一个时期内,人们到处传述。鲁迅《洋服的没落》:“这故事颇为传诵一时……不过其中是带一点反对革命的意味的。”
年丰时稔稔:庄稼成熟。年成好,庄稼大丰收。明·吴承恩《西游记》第24回:“今岁倒也年丰时稔,怎么这观里作荒吃人。”
四时之气本指一年四季的气象,后以“备四时之气”喻指人的气度弘远。南朝·宋·刘义庆《世说新语·德行》:“谢太傅绝重褚公,常称褚季野虽不言而四时之气亦备。”
良时吉日美好的时辰,吉利的日子。后常用以称宜于成亲的日子。同“良辰吉日”。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》第七八回:“新道台择了接印日期,颁了红谕出去,到了良时吉日,便具了朝衣朝冠,到衙门接印。”
错过时机丧失机会。刘知侠《铁道游击队》第27章:“打一下吧!不要错过机会!”
遭际时会同“遭遇际会”。陈夔龙《梦蕉亭杂记》卷一:“厥后遭际时会,擢授京尹。”
敬授人时亦作“敬授民时”。《书·尧典》:“乃命羲和,钦若昊天,历象日月星辰,敬授人时”。蔡沉集传:“人时,谓耕获之候”。《史记·五帝本纪》引作“敬授民时”。谓将历法付予百姓,使知时令变化,不误农时。后以“敬授人时”指颁布历书。《书·尧典》:“乃命羲和,钦若昊天,历象日月星辰,敬授人时”。蔡沉集传:“人时,谓耕获之候”。《史记·五帝本纪》引作“敬授民时”。
时清海宴时世清平,四方安定。《敦煌曲子词·献忠心》:“时清海宴定风波,恩光六塞,瑞气遍山坡。”
敬时爱日谓珍惜时间。战国·卫·吕不韦《吕氏春秋·上农》:“故敬时爱日,非老不休,非疾不息,非死不舍。”
顺时而动顺应时势而行动。先秦 左丘明《左传 隐公十一年》:“度德而处,量力而行之,相时而动,无累后人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