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有关墙的成语

有关墙的成语

因篇幅关系,墙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
成语 解释 出处
兄弟阋墙,外御其侮阋:争吵;墙:门屏;御:抵御。兄弟们虽然在家里争吵,但一致抵御外人的欺侮。比喻内部虽有分歧,但能一致对外。蔡东藩《民国通俗演义》第130回:“兄弟阋墙,外御其侮。蜗角纷争,惟利是务。”
拆东墙补西墙拆倒东边的墙,以修补西边的墙。比喻临时勉强应付。亦比喻临时救急,不是根本办法。《中国民歌资料 纳布鞋》:“拆东墙,补西墙,先要顾前方。”
路柳墙花路边的柳,墙旁的花。比喻行为放荡的女子。也指妓女。元 王晔《水仙子 答》曲:“从来道水性难拿,从他赸过,由他演撒,终只是个路柳墙花。”
癞狗扶不上墙比喻没出息的人,没办法扶助他长进。清·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68回:“怨不得俗语说:‘癞狗扶不上墙’的!”
铜墙铁壁铜做的城墙;铁打的营垒。比喻坚固而不可摧毁的事物。也比喻坚固严密的防御。元 无名氏《谢金吾》楔子:“孩儿此一去,随他铜墙铁壁,也不怕不拆倒了他的。”
观者如堵墙堵:墙壁。形容观看人数众多。西汉·戴圣《礼记·射义》:“孔子射于矍相之圃,盖观者如堵墙。”
桃李门墙谓生徒众多的师门。明·汤显祖《牡丹亭·闺塾》:“你待打、打这哇哇,桃李门墙,险把负荆人唬煞。”
挖墙脚比喻拆台。毛泽东《统一战线的独立自主问题》:“彼此不挖墙脚,彼此不在对方军政军内组织秘密支部。”
墙花路草见“墙花路柳”。明·徐复祚《红梨记·诗要》:“非执拗,那壁厢是墙花路草,怎比得日边红杏倚云高?”明·高濂《玉簪记·词媾》:“如本是柔枝嫩条,休比做墙花路草。”
雕墙峻宇同“峻宇雕墙”。《周书·武帝纪下》:“非直雕墙峻宇,深戒前王,而缔构弘敞,有逾清庙。”
峻宇雕墙高大的屋宇和彩绘的墙壁。形容居处豪华奢侈。《书 五子之歌》:“内作色荒,处作禽荒,甘洒嗜音,峻宇雕墙,有一于此,未或不亡。”
墙有缝,壁有耳墙外有人偷听。指墙外有人偷听,秘密容易泄漏。明·兰陵笑笑生《金瓶梅》第86回:“你骂他不打紧,墙有缝,壁有耳,恰似你醉了一般。”
阋墙谇帚谓家庭内部争吵不和。谇帚,指妇女吵骂。梁启超《新民说》:“若是者,虽未见其阋墙谇帚,我知其家必不治。”
墙花路柳喻娼妓。明·高明《二郎神·秋怀》套曲:“风流。恩情怎比,墙花路柳?记待月西厢,和你携素手。”
粉墙朱户粉:涂饰;朱:红色。白粉墙砖红漆大门。指富贵人家。《新编五代史平话·汉史》:“知远将身奔入那庄门,只见粉墙朱户,画阁琼楼。”
兄弟阋于墙阋:争吵;墙:门屏。兄弟们虽然在家里争吵,但一致抵御外人的欺侮。比喻内部虽有分歧,但能一致对外。《诗经·小雅·常棣》:“兄弟阋于墙,外御其务(侮)。”
狗急跳墙狗急了;能跳墙。比喻走投无路时;不顾一切、不择手段地蛮干捣乱。《敦煌变文集 燕子赋》:“人急烧香,狗急蓦墙。”
宋玉东墙喻指貌美多情的女子。战国楚宋玉《登徒子好色赋》谓宋玉东邻有一女,姣好为楚国之冠,登墙窥视宋玉三年而宋玉不与之交往。
逾墙钻穴亦作“逾墙钻蠙”。亦作“逾墙窥蠙”。语本《孟子·滕文公下》:“不待父母之命,媒妁之言,钻穴蠙相窥,逾墙相从,则父母国人皆贱之。”后以“逾墙钻穴”指男女偷情。语出《孟子·滕文公下》:“不待父母之命,媒妁之言,钻穴隙相窥,逾墙相从,则父母国人皆贱之。”
飞墙走壁飞:形容迅速如飞。指能飞越房檐,攀登墙壁。形容武艺高强,身体矫捷如飞。清·西周生《醒世姻缘传》第65回:“拿出飞墙走壁的本事,进到庵中。”
峻宇彫墙高大的屋宇和彩绘的墙壁。形容居处豪华奢侈。
穿穴逾墙穿:凿通;逾:越过。指穿洞翻墙的偷窃行为。明·杨慎《<周易·说卦>“坎为盗”》:“坎之为卦,外阴柔而内刚狠,有穿穴逾墙乘墉伏莽之状也。”
祸兴萧墙萧墙:古代宫室内当门的小墙,比喻内部。指祸乱发生在内部。唐·鲍溶《长城作》:“祸兴萧墙内,万里防祸根。”
衅发萧墙衅:缝隙,引申为争端,事端。萧墙:古代宫室内当门的小墙,引申为内部。比喻事端或灾祸发生在内部。南朝·宋·范晔《后汉书·傅燮传》:“今张角起于赵、魏,黄巾乱于六州。此皆衅发萧墙,而祸延四海者也。”
变起萧墙萧墙:古代宫室内当门的小墙,比喻内部。指祸变发生在内部。《晋书·文帝纪》:“乃者王室之难,变起萧墙,赖公之灵,弘济艰险。”
丰墙峭阯墙高大而地基陡直。比喻根基不牢。阯,同“址”。
萧墙之变萧墙:古代宫室内当门的小墙。产生于家中的祸乱,比喻由内部原因所致的灾祸、变乱。《金史·后妃传·熙宗悼平皇后》:“海陵本怀觊觎,因之疑畏愈甚,萧墙之变,从此萌生矣。”
钻隙逾墙同“钻穴逾墙”。宋·陈亮《祭潘叔度文》:“此钻隙逾墙之贱,而惧行已之无耻也。”
邻女窥墙战国时宋玉邻家有美女倾心于他,三年间常爬上墙头偷窥,但宋玉从未动心。后形容女子对男子的倾慕。先秦 宋玉《登徒子好色赋》:“然此女登墙窥臣三年,至今未许也。”
触事面墙触:接触;面墙:面对墙。形容遇事像面墙而立,一无所知。晋·姚兴《重答安成侯嵩》:“吾常近之才,加以多事昏塞,触事面墙,不知道理安在。”
引水入墙比喻自招灾祸。清·文康《儿女英雄传》第四回:“这不是我自己引水入墙,开门揖盗么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