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有关野的成语

有关野的成语

因篇幅关系,野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
成语 解释 出处
野火烧不尽,春风吹又生野火不能烧尽野草,春天一到野草又长出来了。比喻富有生命力的事物,任何力量也扼杀不了。唐·白居易《赋得古原草送别》:“离离原上草,一岁一枯荣。野火烧不尽,春风吹又生。”
狼子野心狼子:狼崽子;幼小的狼;野心:野兽凶残的本性。狼崽子虽小却有野兽的凶残本性。比喻坏人凶残的秉性或疯狂的欲望。先秦 左丘明《左传 宣公四年》:“子文曰:‘必杀之。是子也,熊虎之状,而豺狼之声,弗杀,必灭若敖氏矣。’谚曰:狼子野心。是乃狼也,其可畜乎?”
哀鸿遍野哀鸿:鸿雁找不到安栖的地方;没有目的地飞着;悲哀地叫着。比喻到处都是呻吟呼号、流离失所的灾民。《诗经 小雅 鸿雁》:“鸿雁于飞,哀鸣嗷嗷。”
野处穴居处:居住;穴:山洞。居住在洞里生活在荒野。《周易·系辞下》:“上古穴居而野处,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,上栋下宇,以待风雨。”
野草闲花野生的花草。比喻男子在妻子以外所玩弄的女子。宋 辛弃疾《定风波》词:“野草闲花不当春,杜鹃却是旧知闻。”
家鸡野雉雉:野鸡。原意是晋庚翼把自己的书法喻为家鸡,把王羲之的书法喻为野鸡,以示贱近与贵远。亦比喻风格迥异的书法绘画等。晋·何法盛《晋中兴书》第七卷:“在荆州与都下书云:‘小儿辈贱厌家鸡,爱野雉,皆进逸少书,须吾还,当比之。’”
荒山野岭指荒凉无人烟的山野。清·贪梦道人《彭公案》第80回:“往前一看,都是荒山野岭,不见有人行路,连一株树木也没有。”
豺狼野心比喻坏人的狠毒用心。汉·陈琳《为袁绍檄豫州》:“而操豺狼野心,潜包祸谋。”
村野匹夫村野:荒村山野。匹夫:平民百姓。旧指没有知识、没有地位的人。明·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六十五回:“马超曰:‘吾家屡世公侯,岂识村野匹夫。’”
闲鸥野鹭①比喻退隐闲散之人。②比喻非正当男女关系中的女方。清·龚自珍《水调歌头》词:“贱子平生出处,虽则闲鸥野鹭,十五度黄河。”
田父野叟乡间农夫,山野父老。泛指民间百姓。金·元好问《登封令薛侯去思颂》:“方春劝耕,遭田父野叟于途,慰以农里之言,而勉之孝弟之训。”
标枝野鹿标枝,树梢之枝,比喻上古之世在上之君恬淡无为;野鹿,比喻在下之民放而自得。后指太古时代。《庄子 天地》:“至治之世,不尚贤,不使能,上如标枝,民如野鹿。”
田父野老乡间农夫,山野父老。泛指民间百姓。《宋史·苏轼传》:“轼与田父野老,相从溪山间,筑室于东坡,自号‘东坡居士’。”
沃野千里形容肥沃的土地极为宽广。《汉书·张良传》:“夫关中左殽函,右陇蜀,沃野千里。”
孤魂野鬼比喻没有依靠,处境艰难的人。钱钟书《围城》:“人家哪里有工夫梦见我们这种孤魂野鬼。”
平原易野平坦而无险阻的原野。宋·周密《齐东野语·张魏公三战本末略》:“浚于是欲谋大举,乃召端问之,端曰:‘平原易野,贼便于冲突。’”
析珪判野谓封爵分土。《陈书 虞寄传》:“今将军以藩戚之重,东南之众,尽力奉上,戮力勤王,岂不勋高窦融,宠过吴芮,析珪判野,南面称孤?”
野居穴处穴:山洞;处:居住。居住在洞里生活在荒野。汉·陆贾《新语·道基》:“天下人民,野居穴处,未有家室。”
野人献曝比喻贡献的不是珍贵的东西。(向人建议时的客套话)。《列子·杨朱》:“自曝于日,不知天下之有广厦隩室,绵纩狐貉。”
弥山亘野满山遍野。宋·洪迈《容斋随笔·王蕊杜鹃》:“二花在江东弥山亘野,殆与榛莽相似。”
野人奏曝比喻微薄的贡献。战国 郑 列御寇《列子 杨朱》:“暨春东作,自曝于日,不知天下之有广厦隩室,绵纩狐貉。”
东野败驾春秋时善御者东野稷见重于鲁庄公。其御左右旋转,合规之圆;进退抑扬,中绳之直。自矜其能,驱马转百圈而不止,结果马力竭尽,以失败而告终。后以此比喻自恃才高,弄巧成拙。春秋时善御者东野稷见重于鲁庄公。其御左右旋转,合规之圆;进退抑扬,中绳之直。自矜其能,驱马转百圈而不止,结果马力竭尽,以失败而告终。
漫天蔽野犹铺天盖地。形容盛多。明·陈大声《普天乐·四景题情》:“倩南枝早报先春,飘绵坠粉,任漫天蔽野休阻闲人。”
山殽野湋见“山肴野蔌”。
荒郊旷野旷:空阔。离城镇村庄很远的荒凉地带。元·王实甫《西厢记》第四本第四折:“走荒郊旷野,把不住心娇怯,喘吁吁难将两气接。”
葛巾野服葛巾:用葛布缝制的头巾。戴葛布头巾,穿乡野粗布衣服。指隐士或道士的服饰。明·凌濛初《二刻拍案惊奇》第二卷:“这国能葛巾野服,扮作了道童模样。”
胡歌野调指下流的歌曲小调。明·兰陵笑笑生《金瓶梅》第21回:“牛浦回家,问着他,总归不出一个清帐,口里只管之乎者也,胡歌野调,胡支扯叶。”
村酒野蔬乡村酿的酒,田野种的菜。形容酒食淡薄,生活清贫。清 无名氏《说唐》第三回:“守几亩田园,供养老母,村酒野蔬,亦可与知己谈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