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有关阳的成语
有关阳的成语
因篇幅关系,阳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
成语 | 解释 | 出处 |
---|---|---|
阳春白雪 | 阳春;白雪:是战国时代楚国的艺术性较高难度较大的歌曲;后来泛指高深的;不通俗的文学艺术。 | 战国 楚 宋玉《对楚王问》:“其为《阳阿》、《薤露》,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,其为《阳春》、《白雪》,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而已。” |
颠倒阴阳 | 犹言颠倒是非,混淆黑白。 | 清·李汝珍《镜花缘》第二回:“那人王乃四海九州之主,代天宣化,岂肯颠倒阴阳,强人所难?” |
不阴不阳 | 比喻态度不明朗,模棱两可。 | 京剧《沙家浜》第四场:“他神情不阴又不阳。” |
调理阴阳 | 犹言调和阴阳。 | 汉·荀悦《汉纪·文帝纪一》:“宰相在上佐天子调理阴阳,下遂万物之宜,外镇抚四夷,内亲附百姓,使公卿大夫各得其职。” |
白雪阳春 | 指战国时代楚国的两支高雅歌曲。比喻高雅的诗歌和其他的文学艺术。 | 宋 王禹偁《为宰相谢赐御制歌诗表》:“《白雪》《阳春》之句,空炫清新。” |
百六阳九 | 百六:古代认为4617岁为1元,初入元106岁;阳九:106岁中有灾岁9。指灾难年份或厄运。 | 东汉·班固《汉书·律历志上》:“《易》九厄曰:初入元,百六阳九。” |
阳关大道 | 阳关:古关名;在今甘肃省敦煌市南。原指经过阳关通往西域的官道。后泛指通过便利交通大道和光明的道路。也比喻好的出路、办法。 | 唐 王维《送刘司直赴安西》诗:“绝域阳关道,胡沙与塞尘。” |
高阳公子 | 高阳:地名,在今河南杞县。用以指嗜酒而放荡不羁的人。 | 元·康进之《李逵负荆》第一折:“高阳公子休闲过,不比寻常卖酒家。” |
鲁阳麾戈 | 同“鲁阳挥戈”。 | 唐·杨炯《浑天赋》:“鲁阳麾戈兮转于西日,陶侃折翼兮登于上玄。” |
三叠阳关 | 即《阳关三叠》。琴曲。琴谱以唐王维《送元二使安西》诗为主要歌词,并引申诗意,增添词句,抒写离别之情。因全曲分三段,原诗反复三次,故称“三叠”。后泛指送别的曲调。 | 宋 周邦彥《苏幕遮》词:“《三叠阳关》声渐杳。断雨残云,只怕巫山晓。” |
阳奉阴违 | 阳:表面;奉:奉行;遵守;阴:背后;暗里;违:违背。表面上遵从;暗地里违背。 | 明 范景文《革大户行召募疏》:“如有日与胥徒比,而阳奉阴违,名去实存者,断以白简随其后。” |
孤阴则不生,独阳则不长 | 指单一方面的因素或条件是不能生长出新事物的。 | 清·程允开《幼学故事琼林·夫妇》:“孤阴则不生,独阳则不长,故天地配以阴阳。” |
咸阳一炬 | 咸阳:秦朝的都城;炬:火把,引申为火焚。咸阳的一把大火。指项羽率军到咸阳后将秦宫全部烧毁。泛指一把火烧光。 | 《史记 项羽本纪》:“项羽引兵西屠咸阳,杀秦降王子婴,烧秦宫室,火三月不灭。” |
汶阳田反 | 比喻失而复返。 | 清·袁枚《随园诗话》第三卷:“先失楚弓,旋归赵璧。汶阳田反,合浦珠还。” |
朝阳丹凤 | 比喻贤才逢明时。 | 《诗经·大雅·卷阿》:“凤凰鸣矣,于彼高冈。梧桐生矣,于彼朝阳。” |
鲁阳挥戈 | 《淮南子·览冥训》:“鲁阳公与韩构难,战酣日暮,援戈而之,日为之反三舍。”后以“鲁阳挥戈”、“鲁阳回日”谓力挽危局。 | 《淮南子·览冥训》:“鲁阳公与韩构难,战酣日暮,援戈而之,日为之反三舍。” |
凤鸣朝阳 | 朝阳:早晨的太阳。凤凰在早晨的阳光中鸣叫。比喻有高才的人得到发挥的机会。 | 《诗经 大雅 卷阿》:“凤皇鸣矣,于彼高冈;梧桐生矣,于彼朝阳。” |
皮里阳秋 | 皮里:内在;阳秋:即春秋;因晋简文帝之母名阿春;晋人避讳;改“春秋”为“阳秋”;春秋:即春秋笔法。对人物、事件的褒贬不在表面而在内里。 | 南朝 宋 刘义庆《世说新语 赏誉》:“褚季野皮里阳秋,谓其裁中也。” |
阴疑阳战 | 比喻侵略者气焰嚣张,逼使被侵略者奋起自卫。 | 《周易 坤》:“阴疑于阳必战。” |
昼阴夜阳 | 依我国古代阴阳之说,昼属阳,夜属阴。“昼阴夜阳”表示天道反常,将有灾异。 | 《后汉书·王允传》:“月犯执法,彗孛仍见,昼阴夜阳,雾气交侵。” |
朝阳鸣凤 | 比喻品德出众、正直敢谏之人。 | 语出《诗 大雅 卷阿》:“凤凰鸣矣,于彼高冈,梧桐生矣,于彼朝阳。” |
众阳之长 | 太阳的别称。 | 东汉·班固《汉书·李寻传》:“夫日者众阳之长,辉光所烛,万里同晷。” |
栎阳雨金 | 《史记·秦本纪》:“扞献公呴十八年,雨金栎阳。”张守节正义:“言雨金于秦国都,明金瑞见也。”后因以“栎阳雨金”喻意外的恩赐。 | 《史记·秦本纪》:“扞献公呴十八年,雨金栎阳。”张守节正义:“言雨金于秦国都,明金瑞见也。”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