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有关动的成语
有关动的成语
因篇幅关系,动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
成语 | 解释 | 出处 |
---|---|---|
闻风而动 | 一听到消息就立即行动起来。风:消息。 | 宋 陈亮《祭赵尉母夫人文》:“登堂莫及,闻风而起。” |
动荡不定 | 荡:摇动。动荡摇摆,不安定。形容局势不稳定,不平静。 | 陶菊隐《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》第77章:“粤系军队又侵入湘南,两湖局势也在动荡不定中。” |
动魄惊心 | 使人神魂震惊。原指文辞优美,意境深远,使人感受极深,震动极大。后常形容使人十分惊骇紧张到极点。 | 清 姚衡《寒秀草堂笔记》第三卷:“秀水所称,光彩焕发,动魄惊心。” |
风吹草动 | 微风一吹;草就晃动。比喻轻微的动荡或变故。 | 《敦煌变文集 伍子胥变文》:“偷踪窃道,饮气吞声。风吹草动,即便藏形。” |
一动不动 | 指静止不动或懒得活动。 | 王朔《浮出海面》:“我继续一动不动地凝视他们,这对可怜的情人实在无法保持冷静,松开嘴,忿忿地起身走了。” |
大动干戈 | 干、戈:古代两种兵器。原指进行战争。现多比喻大张声势地行事。 | 先秦 孔子《论语 季氏》:“邦分崩离析,而不能守也;而谋动干戈于邦内。” |
雷打不动 | 形容决心和意志坚定;在任何情况下也不能动摇;或形容不可改变的规定和制度。 | 路遥《平凡的世界》第一卷第二章:“每天的劳动可是雷打不动的,从下午两点一直要干到吃晚饭。” |
蠢蠢思动 | 蠢蠢:爬虫蠕动的样子。比喻敌人策划进攻或坏人准备捣乱破坏。 | 沙汀《困兽记》:“而这个念头,近来正又蠢蠢思动的激荡着他,叫他得不到安静。” |
嚎天动地 | 大声哭叫。形容极端悲痛。 | 清 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68回:“凤姐儿滚到尤氏怀里,嚎天动地,大放悲声。” |
毫不动摇 | 丝毫也不会改变意志。 | 毛泽东《愚公移山》:“愚公批驳了智叟的错误思想,毫不动摇,每天挖山不止。” |
寂然不动 | 寂:寂静。寂静无声,一点动静都没有。 | 《周易·系辞下》:“《易》无思也,无为也,寂然不动,感而遂通天下之故。” |
兵马未动,粮草先行 | 指出兵之前,先准备好粮食和草料。比喻在做某件事情之前,提前做好准备工作。 | 林占财《森林中的远征》:“是的,‘兵马未动,粮草先行’,这是自古以来用兵的老规矩,你们没有粮食怎么走这么远的路!” |
麋沸蚁动 | 比喻社会秩序很乱。 | 《淮志子·兵略训》:“天下为之麋沸蚁动,云彻席卷。” |
拿刀动杖 | 泛指动武。 | 清·文康《儿女英雄传》第26回:“今昔的情形不同,不怕她远走高飞,拿刀动杖。” |
相时而动 | 相时:看准时机。观察对自己有利的时机而行动。 | 《左传·隐公十一年》:“许无刑而伐之,服而舍之,度德而处之,量力而行之,相时而动,无累后人,可谓知礼矣。” |
目动言肆 | 谓神色不安,语调失常。 | 春秋·鲁·左丘明《左传·文公十二年》:“使者目动而言肆,惧我也,将遁矣。” |
行师动众 | 谓指挥大军作战。 | 《三国志·魏书·明帝纪》“癸丑,葬高平陵”裴松之注引晋·王沈《魏书》:“即位之后,褒礼大臣,料简功能,真伪不得相贸,务绝浮华谮毁之端,行师动众,论决大事,谋臣将相,咸服帝之大略。” |
不可动摇 | 形容极其坚定、牢固。 | 鲁迅《而已集·革“首领”》:“虽然这‘北京文艺界’已被徐丹甫先生在《学灯》上指定,隐隐然不可动摇了。” |
起师动众 | 众:大队人马。旧指大规模出兵。现多指动用很多人力做某件事。 | 《晋书·吕纂传》:“夫起师动众,必参之天人,苟非其时,圣贤所不为。” |
岿然不动 | 高大挺立;难以撼动。 | 西汉 刘安《淮南子 诠言训》:“至德,道者丘山,嵬然不动,行者以为期也。” |
震天动地 | 震动了天地。形容声势浩大。 | 北魏 郦道元《水经注 河水》:“壁立千仞,河流激荡,涛涌波襄,雷奔电泄,震天动地。” |
雷动风行 | ①指万物运动变化迅速。②比喻推行政令的严厉迅猛。 | 宋·陈亮《戊申再上孝宗皇帝书》:“雷动风行,天下方如草之偃。” |
地动山摧 | 见“地动山摇”。 | 《敦煌变文集·伍子胥变文》:“子胥祭了,发声大哭,感得日月无光,江河混沸。忽即云昏雾暗,地动山摧。兵行唅啼,人伦凄怆。” |
动心忍性 | 动心:使内心惊动;忍性:使性格坚韧。指不顾外界阻力,坚持下去。 | 先秦 孟轲《孟子 告子下》:“所以动心忍性,曾益其所不能。” |
静极思动 | 指生活平静到了极点,就希望有所改变。亦指事物的静止状态达到极点,便会向动的方向转化。 | 曾朴《孽海花》第七回:“正是静极思动,阴尽生阳。” |
发威动怒 | 威:威力,威风。发威风,动怒气。 | 清·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55回:“你们太闹的不像了,她是个姑娘家,不肯发威动怒。” |
持刀动杖 | 持:拿。杖:木棒。指动武。 | 清·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34回:“谁闹来着?你先持刀动杖的闹起来,倒说别人闹。” |
大动公惯 | 形容公众愤然而出,主持正义。 | |
轻动干戈 | 轻:轻率;干戈:古代兵器。轻率地动武挑起战争。 | 明·吴承恩《西游记》第37回:“我徒弟纵有手段,决不能轻动干戈。” |
静中思动 | 静:平静,静止;动:变动。指在生活平静中希望有所改变。也指事物的静止状态达到极点就会向动的方向转化。 | 清·李汝珍《镜花缘》第二回:“一时忽然静中思动,因命牡丹、兰花众仙子看守洞府,去访百草仙子,不意适值外出。” |
自动自觉 | 自己主动去做。 | |
顺时而动 | 顺应时势而行动。 | 先秦 左丘明《左传 隐公十一年》:“度德而处,量力而行之,相时而动,无累后人。” |
神飞色动 | 神:精神;色:脸色。脸上的表情极其生动焕发。 | 清·夏敬渠《野叟曝言》第109回:“素臣细说在外之事,说到危险处,三人魄战心惊;说到爽快处,三人神飞色动。” |
撼天动地 | 天地受到震动。形容声势浩大。 | 陈忠实《白鹿原》第29章:“先生,你的宣言委实是撼天动地。” |
观衅而动 | 衅:缝隙,裂痕。瞄准敌人的空隙进行进攻。 | 春秋·鲁·左丘明《左传·宣公十二年》:“随武子曰:‘善。会闻用师,观衅而动。’” |
掀天动地 | 见“掀天揭地”。 | 梁启超《王荆公传》第14章:“读其诗词,几无复为曾造作掀天动地大事业开拓于千古者也。” |
行动坐卧 | 泛指人的举止和风度。 | 浩然《艳阳天》第52章:“把他这一程子的行动坐卧都摆出来看看,还不明白吗?”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