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有关源的成语

有关源的成语

因篇幅关系,源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
成语 解释 出处
源源不断源源:水流不断的样子。形容连续不断。《孟子 万章上》:“欲常常而见之,故源源而来。”
饮水思源喝水时想到水源。比喻不忘本。北周 庾信《征调曲》:“落其实者思其树,饮其流者怀其源。”
源殊派异水的源头与支流不相同。比喻各学派的来历和特征互不相同,各有自己的一套。宋·吴自牧《梦粱录·浙江》:“源殊派异,无所适从,索隐探微,宜伸确论。”
源源本本源头和根本。多用以指事情的始末。清·李宝嘉《文明小史》第六十回:“自从这立宪二字发见了,就有人从西书上译出一部宪法新论,讲的源源本本,有条有理。”
无根之木,无源之水比喻没有根据的事物。语出《左传 昭公九年》:“我在伯父,犹衣服之有冠冕,木水之有本原。”
源清流清源头的水清,下游的水自然就清。比喻因果相连,事物的本原好,其发展和结局也就好;或领导贤明,其下属也廉洁。源,也作原。亦作“源清流洁”、“源清流净”。战国·赵·荀况《荀子·君道》:“故械数者,治之流也,非治之源也。君子者,治之源也。官人守数,君子养源,源清则流清,源浊则流浊。”
渊源有自来有根据,有来源。宋 陆游《读宛陵先生诗》诗:“锻炼无遗力,渊源有自来。”
同源异派见“同源异流”。清·李渔《闲情偶寄·词曲·结构》:“填词非末技,乃与史传诗文同源而异派者也。”
正本清源正本:从根本上整顿;清源:从起源上整理。指从根本上整顿清理;彻底解决问题。《晋书 武帝纪》:“思与天下式明王度,正本清源,于置胤树嫡,非所先务。”
同源共流有同一源头、流向。比喻同一,统一。东汉·班固《答宾戏》:“是以六合之内,莫不同源共流,沐浴玄德,禀仰大龢。”
裂冠毁冕,拔本塞源冕:古代王侯卿大夫所戴的礼帽;本:树根。原比喻诸侯背弃礼法,侵犯天子的直接领地。后用作臣下推翻国君,夺取王位的代称。《左传·昭公九年》:“伯父若裂冠毁冕,拔本塞源,专弃谋主,虽戎狄其何有余一人?”
端本澄源犹正本清源。从根本上加以整顿清理。宋 罗大经《鹤林玉露》卷二:“春秋之时,天王之使,交驰于列国,而列国之君,如京师者绝少。夫子谨而书之,固以正列国之罪,而端本澄源之意,其致责于天王者尤深矣。”
有本有源见“有本有原”。《儿女英雄传》第十八回:“[十三妹]及至听他说的有本有源,有凭有据,不容不信。”
饮水辨源见“饮水知源”。清·包世臣《再与杨季子书》:“而得体势于《韩非子》、《吕览》者尤深,徒以薄其为人,不欲形诸论说,然后世有识,饮水辨源,其可掩耶?”
反本溯源反:同“返”,归,还;溯:寻源。比喻追寻事情的根源。康有为《大同书》已部:“昔之人孔之乎,渊渊深思,盖知之矣,故反本溯源,立胎教之义,教之于未成形质以前。”
源源而来源源:水流不断的样子。形容连续不断地到来。先秦 孟轲《孟子 万章上》:“故源源而来。”
源清流洁源头的水清,下游的水也清。原比喻身居高位的人好,在下面的人也好。也比喻事物的因果关系。先秦 荀况《荀子 君道》:“源清则流清,源浊则流浊。”
极本穷源谓彻底地推究本源。宋·朱熹《朱子语类》第95卷:“伊川言极本穷源之性,乃是对气质之性而言。”
沿流讨源犹沿波讨源。严复《原强》:“其勉人治群学者,意则谓天下沿流讨源,执因责果之事,惟群事为最难,非不素讲之所得与。”
溯流追源犹溯流穷源。《诗刊》1978年第1期:“觉得这封信,含蕴深厚,溯流追源,就得考虑整个诗歌的历史。”
端本清源端:端正,清理;本:根本;源:根源。指从根本上加以整顿清理。宋·朱熹《答龚参政书》:“端本清源,立经陈纪,使阴邪退听。”
溯流从源溯:逆流而上。顺水流上溯河源。比喻寻根究底。清·周亮工《唐仲言传》:“其所掇拾古文,以为笺注者,自习见以及秘异,溯流从源,搜罗略尽。”
沿流溯源沿:顺着。循着水流寻找源头。比喻深究事物的本末。《清史稿·骆嘉淦传》:“然则沿流溯源,约言蔽义,惟望我皇上时时事事常守此不敢自是之心,而天德王道举不外乎此矣。”
源远根深源:水流所从出。水源很远,树根很深。比喻基础牢固。北周·庚信《微调曲》:“水波澜者,源必远;树扶疏者,根必深。”
饮流怀源指喝水时应该想想水源。比喻不能忘本。北周·庾信《征调曲》:“落其实者思其树,饮其流者怀其源。”
穷本极源穷:寻求到尽头。探求事物的本源。孙中山《民族主义》第六讲:“所以穷本极源,我们现在要恢复民族的地位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