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有关忧的成语

有关忧的成语

因篇幅关系,忧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
成语 解释 出处
忧愤成疾忧愁气愤得病了。形容极其忧愤。《五代史平话 晋史》:“契丹因晋主招纳吐谷浑,遣使来让(责备),晋主忧愤成疾。”
高枕无忧把枕头垫得高高的;无忧无虑地睡大觉。原形容平安无事;不必担忧。后也指思想麻痹;放松警惕。《旧五代史 世袭传二 高季兴》:“且游猎旬日不回,中外之情,其何以堪,吾高枕无忧矣。”
无忧无虑无:没有。没有任何忧虑。形容心情舒畅自然。元 郑廷玉《忍字记》第二折:“来,来,来,我做了个草庵中无忧无虑的僧家。”
同病相怜,同忧相救怜:怜惜。比喻因有同样的遭遇或痛苦而互相同情。汉·赵晔《吴越春秋·阖闾内传》:“子不闻《河上歌》乎?同病相怜,同忧相救。”
知命不忧识天命者无忧虑。《周易 系辞上》:“乐天知命,故不忧。”
萱草忘忧传说食萱草能令人忘忧,指想法解忧。《诗经·卫风·伯兮》:“焉得谖(同‘萱’)草,言树之背?”毛传:“谖草令人忘忧。背,北堂也。”
殷忧启圣殷:深。深切的忧虑能启发最高的智慧。晋·刘琨《劝进表》:“或多难以固邦国,或殷忧以启圣明。”
忧患余生忧患:困苦患难;余生:大灾难后侥幸存活的生命。指饱经患难之后侥幸保全下来的生命。沈砺《感怀》:“光阴潦草歇繁华,忧患余生辄自嗟。”
报喜不报忧只说好的,不说坏的,实际上是说假话邓小平《在西南区新闻工作会议上的报告》:“过去报喜不报忧,现在也报忧了,这就可以医治自满和麻痹。”
忧心如焚焚:火烧。忧虑、焦急得心里像火烧一样。形容十分忧愁、焦急。《诗经 小雅 节南山》:“节彼南山,维石岩岩,赫赫师尹,民具尔瞻。忧心如焚,不敢戏谈。”
自相惊忧自己人互相惊动扰乱,造成不安。先秦 左丘明《左传 昭公七年》:“郑人相惊以伯有,曰:‘伯有至矣!’则皆走,不知所往。”
忧公无私忧:愁苦,忧虑。忧虑国家公事,不考虑个人私事。三国·魏·桓范《世要论·臣不易》:“陈之于主,行之于身,志于忠上济事,忧公无私。”
杞人忧天杞:古时国名;忧天:担心天塌陷。杞国人担心天会塌下来;寝食不安。比喻不必要的或毫无根据的忧虑。战国 郑 列御寇《列子 天瑞》:“杞国有人,忧天地崩坠,身亡所寄,废寝食者。”
替古人担忧为古人所遇到的困难、危险担忧、发愁。比喻不必要的担心和忧愁。明 兰陵笑笑生《金瓶梅词话》第二十回:“我不信,打谈的吊眼泪,替古人耽忧,这些都是虚,他若唱的我眼泪出来,我才算他好戏子。”
无妄之忧平白无故遭灾的忧虑。唐·韩愈《忆昨行和张十一》:“无妄之忧勿药喜,一善自足禳千灾。”
宵旰忧劳宵衣旰食,非常劳苦。形容勤于政事。亦作“宵旰焦劳”、“宵旰忧勤”。《明史 吴时来传》:“若不去嵩父子,陛下虽宵旰忧劳,边事终不可为也。”
杞国之忧同“杞人忧天”。宋·岳珂《桯史·岁星之祥》:“士大夫皆有杞国之忧。”
积忧成疾忧:忧虑。长久忧虑就会得病。宋·吴曾《能改斋漫录·李逢吉裴度谏穆宗》:“崔发驱曳中人,诚大不恭,然其母年八十,自发下狱,积忧成疾,陛下方以孝理天下,所宜矜念。”
忧心如醉心中愁苦,神智像喝醉了一样。《诗经·秦风·晨风》:“未见君子,忧心如醉。如何如何,忘我实多。”
缧绁之忧缧绁:捆绑犯人的绳子。引申为囚禁。被囚禁的忧虑。指有坐牢的危险。鲁迅《通信》:“逃掉了五色旗下的‘铁窗斧钺风味’,而在青天白日之下又有‘缧绁之忧’了。”
杞人之忧同“杞人忧天”。曾朴《孽海花》第27回:“这是贤弟关心太切,所以有杞人之忧。”
终身之忧指一生的忧虑。西汉·戴圣《礼记·檀弓上》:“君子有终身之忧,而无一朝之患。故忌日不乐。”
乐行忧违谓所乐的事就去做,所忧的事则避开。语本《易·干》:“乐则行之,忧则违之。”语出《易·干》:“乐则行之,忧则违之。”
忧形于色形:表现。色:面色表情。忧愁的神色从脸上表现出来。《旧唐书·五行志》:“四年六月,天下旱,蝗食田,祷祈无效,上忧形于色。”
单忧极瘁谓极尽忧虑辛劳之苦。单,通“殚”。清·曾国藩《陈岱云易安人墓志铭》:“安人单忧极瘁,衣不解带者四十余日。”
急人之忧急:着急。热心主动帮助别人解决困难。《纪闻·吴保安》:“侧闻吾子急人之忧,不遗乡曲之情,忽重特达之春,使保安得执鞭弭,以奉周旋。”
忧国如家忧:忧虑。忧虑国事,就像忧虑家事一样。汉·汉成帝《赐翟方进册》:“君其孰念详计,塞绝奸原,忧国如家,务便百姓,以辅册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