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有关决的成语

有关决的成语

因篇幅关系,决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
成语 解释 出处
沉吟未决沉吟:深思吟味,引伸为犹豫;决:决断。形容人遇到难题时,自言自语地决定不下来。三国 魏 曹操《秋胡行》:“沉吟不决,遂上升天。
运筹决策筹划情况,拟订作战策略。明·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四十七回:“赤壁鏖兵用火攻,运筹决策尽皆同。”郑观应《盛世危言·练兵》:“所以当水陆军提督者……犹备有参佐数员,常与运筹决策,以资历练而审机宜。”
纳履决踵纳:穿;履:鞋;决:破裂;踵:脚后跟。穿鞋而后跟即破。比喻穷困、窘迫。明 程登吉《幼学琼林 贫富》:“曾子捉襟见肘,纳履决踵,贫不胜言。”
乘高决水凭借地势居高临下,决口放水。比喻费力小,收效大。宋·司马光《言为治所先上殿札子》:“陛下诚能行此二者……后日之政,如顺风吹毛,乘高决水,可以不劳而成功者。”
一人善射,百夫决拾古谚语,意思是为将者善战,其士卒亦必勇敢无前。比喻凡事为首者倡导于前,则其众必起而效之。春秋·鲁·左丘明《国语·吴语》:“夫一人善射,百夫决拾,胜未可成也。”
触石决木比喻莽撞蛮干。汉·扬雄《太玄·难》:“次八,触石决木,维折角。测曰:触石决木,非所治也。”范望注:“以弱治刚,故非所任也。”
久悬不决拖了很久,没有决定。蔡东藩《民国通俗演义》第159回:“及乎最近曹锟、吴佩孚加兵于东南,则久悬不决之金佛郎案即决定成立。”
决胜千里决定千里外战役的胜利。形容卓越的军事运筹才能。西汉 司马迁《史记 高祖本纪》:“夫运筹帷幄之中,决胜千里之外,吾不如子房。”
一决雌雄雌雄:比喻胜负;高下。决定胜败高低。西汉 司马迁《史记 项羽本纪》:“愿与汉王挑战,决雌雄。”
踌躇未决踌躇:犹豫,迟疑。形容犹犹疑疑地拿不定主意。明·施耐庵《水浒传》第16回:“礼物都已完备,明后日便用起身。只是一件事,在此踌躇未决。”
决策千里决定千里外战役的胜利,形容卓越的军事运筹才能。唐·杨炯《泸州都督王湛神道碑》:“萧相立功于万代,留侯决策千里。”
速战速决用快速的战术结束战局。也比喻用迅速的办法完成任务。老舍《四世同堂 偷生 五十一》:“战争已拖了一年多,而一点看不出速决的希望。”
溃敌如决河溃:散,乱。溃败的敌人像河水冲决堤坝一样。唐·许敬宗《唐并州都督鄂国公尉迟恭碑》:“尊彼前茅,追奔若顺海,乘兹破竹,溃敌如决河。”
肘见踵决见:出现;踵:脚后跟,指鞋后跟;决:裂开。整一整衣襟,胳臂肘露了出来,拔一拔鞋,脚后跟露了出来。形容非常贫穷。战国·宋·庄周《庄子·让王》:“捉衿而肘见,纳履而踵决。”
垂帘听决见“垂帘听政”。清·薛福成《庸庵笔记·史料一·咸丰季年三奸伏诛》:“皇上冲龄,未能亲政,天步方艰,军国事重,暂请皇太后垂帘听决。”
临锋决敌锋:队伍的前列。面对兵锋与敌决战。南朝·宋·范晔《后汉书·郑太传》:“并无军旅之才,执锐之干。临锋决敌,非公之俦。”
河决鱼烂比喻事物坏到极点,不可收拾。清·王夫之《读通监论·晋武帝》:“孰如近在汾晋之间,使我不轨之士民,教猱伥虎,河决鱼烂于腹心乎?”
迟徊不决犹言“迟疑不决”。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《辛亥革命·清廷预备立宪》:“为朝廷计,与其迟徊不决以启天下之疑,何如明示政纲以箝党人之口。”
坐筹帷幄,决胜千里帷幄:军用帐幕;千里:指战场。在小小的军帐之内作出正确的部署,能决定千里之外战场上的胜负元·无名氏《陈州粜米》第二折:“我想张良坐筹帷幄之中,决胜千里之外,辅佐高祖,定了天下。”
鱼烂河决鱼肉腐烂,黄河溃决。比喻因自身原因溃败灭亡而不可挽救。语出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论》附录汉班固曰:“河决不可复壅,鱼烂不可复全。”语出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论》附录汉班固曰:“河决不可复壅,鱼烂不可复全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