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有关后的成语

有关后的成语

因篇幅关系,后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
成语 解释 出处
宁为鸡口,无为牛后比喻宁居小者之首,不为大者之后。西汉 刘向《战国策 韩策一》:“臣闻鄙语曰:‘宁为鸡口,无为牛后。’今大王西面交臂而臣事秦,何以异于牛后?”
前因后果佛教讲;先前种什么因;后来就结什么果;指事情发生的起因和它的结果。指事情的全部过程。梁 萧子显《南齐书 高逸传论》:“史臣曰:‘今树以前因,报以后果,业行交酬,连琐相袭。’”
光前耀后光前:光兴前业。光耀祖先,造福后代。元·亢文苑《一枝花·为玉叶儿作》:“大丈夫峥嵘恁时候,扶汤佐周,光前耀后,直教万古清名长不朽。”
长江后浪推前浪比喻事物的不断前进。多指新人新事代替旧人旧事。元 王子一《误入桃源》第二折:“水呵抵多少长江后浪推前浪,花呵早则一片西飞一片东,岁月匆匆。
顾后瞻前同“瞻前顾后”。《封神演义》第五三回:“你往我来,遭着兵刃命随倾;顾后瞻前,错了心神身不保。”
宁为鸡口,毋为牛后比喻宁居小者之首,不为大者之后。同“宁为鸡口,无为牛后”。章炳麟《社会通诠商兑》:“宁为鸡口,毋为牛后,与使他人啖我而饱也,宁自啖而不足。”
宁为鸡口,不为牛后牛后:牛的肛门。宁愿做小而洁的鸡嘴,而不愿做大而臭的牛肛门。比喻宁在局面小的地方自主,不愿在局面大的地方听人支配。《战国策·韩策一》:“臣闻鄙语曰:‘宁为鸡口,无为牛后。’今大王西面交臂而臣事秦,何以异于牛后乎?”
前脚后脚比喻紧跟着。
前仆后继仆:倒下;继:跟上。前面的人倒下了;后面的紧跟上去。形容斗争的英勇壮烈。唐 孙樵《祭梓潼神君文》:“跛马愠仆,前仆后踣。”
后进之秀犹言后起之秀。《宋书·张畅传》:“畅少与从兄敷、演、敬齐名,为后进之秀。”
前前后后详情,细节,里里外外。明·西湖渔隐主人《欢喜冤家》第21回:“伍星把朱吉利害之言,前前后后一一说了。”
前言不搭后语说得话前后连接不上。多形容思想混乱,不能自圆其说。杜鹏程《保卫延安》第六章:“四科长急得前言不搭后语地说:‘701,不是我!’”
学而后知不足只有经过学习,才会发现自己的不足。江泽民《在党外人士迎春座谈会上的讲话》:“不知,就要学习,学而后知不足。”
学然后知不足困:贫乏。学习之后,才知道自己的缺点。西汉·戴圣《礼记·学记》:“是故学然后知不足,教然后知困。知不足,然后能自反也;知困,然后能自强也。”
后来居上居;处在。后来的人坐在了上面的位子。指后起的胜过先前的;后辈胜过前辈。西汉 司马迁《史记 汲郑列传》:“陛下用群臣如积薪耳,后来者居上。”
后顾之虑顾:回视;后顾:回过头照顾。指来自后方或家里的忧患。宋·刘弈《上韩范二招讨书》:“贼无后顾之虑,长驱而来。”
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指勤勤恳恳,竭尽心力,为革命,为人民奋斗终身。三国 蜀 诸葛亮《后出师表》:“臣鞠躬尽力,死而后已。”
雨后春笋春雨以后;竹笋长得又多又快。比喻新生事物大量涌现蓬勃发展。宋 张耒《柯山集 食笋》诗:“荒林春雨足,新笋迸龙雏。”
黄雀在后(螳螂准备捕蝉)黄雀在后面准备啄螳螂。比喻伺机从后面袭击;也比喻有后顾之忧。汉 刘向《说苑 正谏》:“园中有树,其上有蝉,蝉高居悲鸣饮露,不知螳螂在其后也!螳螂委身曲跗欲取蝉,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。”
前不见古人,后不见来者指空前绝后。亦用作讽刺。唐 陈子昂《登幽州台歌》:“前不见古人,后不见来者。”
国必自伐,而后人伐之伐:讨伐。一个国家必定先有自取讨伐的原因,然后别人才来攻伐。比喻事情变化要从内部找原因。战国·邹·孟轲《孟子·离娄上》:“夫人必自侮,然后人侮之;家必自毁,而后人毁之;国必自伐,而后人伐之。”
鞍前马后马前马后。指追随左右。王树元《杜鹃山》第五场:“鞍前马后跟你跑,出生入死为你干。”
后仰前合仰:仰面朝天;合:弯身俯地。身体前后晃动,不能自持。形容大笑的样子。
耳后生风像耳后刮风一样。形容激烈、迅速运动时耳后根产生的感觉。《梁书·曹景宗传》:“景宗谓所亲曰:‘我昔日在乡里,骑快马如龙,与年少辈数十骑,……觉耳后生风,鼻头出火,此乐使人忘死,不知老之将至。”
松柏后凋寒冬腊月,方知松柏常青。比喻有志之士在艰险的环境中奋斗到最后。先秦 孔子《论语 子罕》:“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。”
趋前退后趋:趋向。形容犹豫害怕欲进又退的样子。元·曾瑞《留鞋记》楔子:“我见他趋前退后,待言语却又早紧低头。”
先礼后兵先按通常的礼节同对方交涉;如果行不通;再用武力或其他强硬手段解决。明 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11回:“刘备远来救援,先礼后兵,主公当用好言答之,以慢备心,然后进兵攻城,城可破也。”
无后为大后:后代。没有子孙后代是最大的不孝战国·邹·孟轲《孟子·离娄》:“不孝有三,无后为大。”
晚生后学泛指学习同一技艺或同一学问的后生晚辈。《宣和书谱·庾翼》:“庾翼为当日书家名流所推先如此,其自许亦自高,要是,其所得非晚生后学浅浅所能追逐也。”
置之脑后放在一边不再想起。清 李宝嘉《文明小史》第六回:“孔黄二人自问无愧,遂亦置之脑后。”
吃苦在前,享受在后吃苦的事情走在别人前面,享受的事走在别人后面。刘少奇《论共产党员的修养》:“他吃苦在前,享受在后,不同别人计较享受的优劣,而同别人比较革命工作的多少和艰苦奋斗的精神。”
恐后无凭怕以后没有个凭证。旧时契约文书的套语,常与“立次存照”连用。明 施耐庵《水浒传》第八回:“委是自行情愿,即非相逼。恐后无凭,立此文约为照。”
百年之后人的寿命少有超过百岁的;故以百岁为死的代称。死的讳称。元 武汉臣《老生儿》第三折:“俺女儿百年之后,可往俺刘家坟里埋也,去他张家坟里埋?”
先下手为强,后下手遭殃指先于别人行动,可以取得优势,迟于别人就会遭遇祸殃。张恨水《啼笑姻缘》第13回:“得,就是这样办,这叫先下手为强,后下手遭殃。”
承先启后继承前代的,启发后代的。清 王昶《湖海诗传 尹继善》:“文端公历任封疆,晚归台阁,岁历五十馀载,承先启后,三代平章。”
前歌后舞原指武王伐纣,军中士气旺盛,后用作对正义而战的军队的颂辞。《尚书大传》第三卷:“师乃慆,前歌后舞。”
面从后言从:听从,顺从。当面顺从,背后乱说。晋·陈寿《三国志·蜀志·蒋婉传》:“人心不同,各如其面;面从后言,古人之所诫也。”
先斩后奏斩:杀头;奏:臣子向皇帝陈述或请示报告事情。原指臣子先把人处决了;然后再报告帝王。现比喻未经请示就先做了某事;造成既成事实;然后再向上级报告。《新五代史 梁臣传 朱珍》:“珍偏将张仁遇白珍曰:‘军中有犯令者,请先斩而后白。’”
前倨后卑倨:傲慢。卑:谦卑,恭顺。先傲慢后恭顺。亦作“前倨后恭”、“后恭前倨”。西汉·刘向《战国策·秦策一》:“苏秦曰:‘嫂何前倨而后卑也。’”
前言不答后语说得话前后连接不上。多形容思想混乱,不能自圆其说。清·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54回:“你们白想想,那些人都是管什么的,可是前言不答后语?”
先小人,后君子先做小人,后做君子。指先把计较利益得失的话说在前头,然后再讲情谊。清 西周生《醒世姻缘传》第四十九回:“化这们说。凡事先小人后君子好,先君子后小人就不好了。”
后会难期会:会见,见面;期:约定的时间。以后相会没有一定的日期。指以后很难见面了。北朝·魏·杨衒之《洛阳伽蓝记·大统寺》:“老翁送元宝出,云:‘后会难期。’”
后台老板戏班子的老板。指背后操纵、支持的人或集团。柳青《创业史》第一部第13章:“有党的领导,和供销社拉上关系,又有国家银行做后台老板,咱怕什么?”
跋前踕后同“跋胡疐尾”。比喻进退两难。元 辛文房《唐才子传 罗邺》:“而跋前踕后,绝域无聊,独奈其命薄何?”一本作“跋前疐后”。
后来者居上后来的超过先前的。《史记 汲郑列传》:“陛下用群臣,如积薪耳,后来者居上。”
后生晚学后生:后辈。指学历浅的年轻人。宋·陆九渊《与傅全美书》:“仙里年来向学者甚众,风习可尚,正赖长者不惮告教,使后生晚学得知前辈风采,谦冲就实,无徒长虚诞。”
马后炮象棋术语。比喻不及时的举动。元 无名氏《隔江斗智》第三折:“今日军师升帐,大哥须要计较此事,不要做了马后炮,弄的迟了。”
通前彻后从开头到结尾。全部,整个。明·何良俊《四友斋丛说·经四》:“大凡读书须要通前彻后看,故得圣人之意。”
拖后腿比喻牵制、阻挠别人或事物使不得前进。柳青《创业史》第二部第16章:“咱们官渠岸的风水不好,两家富户拖后腿,互助合作走不到人家头前。”
子孙后代一个祖先的直到最远一代的后裔。路遥《平凡的世界》第五卷第22章:“树活皮,人活脸,他金家的子孙后代都成了众人唾骂的对象!”
前怕狼,后怕虎比喻胆小怕事,顾虑太多。明 冯惟敏《清江引 风情省悟》曲:“明知烟花路儿上苦,有去路无来路。恶狠狠虎爬心,饿刺刺狼掏肚。俺如今前怕狼后怕虎。”
守先待后犹继往开来;承先启后。清·陈确《答沈朗思书》:“夫以程朱之贤,即不表章《大学》,而循循焉惟孔孟之从,必可守先待后,为一代大儒无疑也。”
吃苦在先,享受在后吃苦的事情走在别人前面,享受的事走在别人后面。邓小平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》:“不与群众同甘苦,不实行吃苦在先,享受在后,不服从组织决定,不接受群众监督。”
曙后星孤曙:破晓时光。旧称仅遗孤女。唐·孟棨《本事计·征咎》:“崔曙进士作《明堂火珠诗试帖》曰:‘夜来双月满,曙后一星孤。’当时以为警句。及来年,曙卒,唯一女名星星。人始悟其自谶也。”
走后门比喻通过托情或利用职权等不正当的途径谋取通融或利益。邓小平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》:“违反党的原则,闹派性,搞特殊化,走后门,铺张浪费,损公肥私。”
穷而后工旧时认为文人越是穷困不得志,诗文就写得越好。宋 欧阳修《<梅圣俞诗集>序》:“盖愈穷则愈工。然则非诗之能穷人,殆穷者而后工也。”
劫后余生劫:灾难。经历灾难之后幸存下来的人。清 丘逢甲《岭云海日楼诗钞》:“归飞越鸟恋南枝,劫后余生叹数奇。”
而今而后而:语助词。从今以后。《吕氏春秋 恃君览 长利》:“臣而今而后知吾先君周公之不若太公望封之知也。”《旧唐书 卢藏用传》:“而今而后,焚蓍龟,毁律历,废六合,斥五行,浩然清虑,则将奚若?”
前俯后合
千秋之后人死后的婉称。西汉·司马迁《史记》:“千秋之后,传梁王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