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有关抱的成语

有关抱的成语

因篇幅关系,抱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
成语 解释 出处
抱恨黄泉黄泉:人死埋葬的地下,指阴间。心怀遗憾离开人世,死有遗恨。唐·李贤等引注《邕别传》:“臣所在孤危,悬命锋镝,湮灭土灰,呼吸无期。诚恐所怀随躯腐朽,抱恨黄泉。”
抱残守缺残:残缺;不完整。缺:残破。指舍不得扔下破旧东西。也作“保残守缺”。东汉 刘歆《移书让太常博士》:“犹欲抱残守缺,挟恐见破之私意,而亡(无)从善服义之公心。”
临时抱佛脚原意为年老信佛,以求保佑,有临渴掘井之意。后因称平时无准备而事急时仓猝张罗为“临时抱佛脚”。唐 孟郊《读经》诗:“垂老抱佛脚,教妻读黄经。”
尾生抱柱相传尾生与女子约定在桥梁相会,久候女子不到,水涨,乃抱桥柱而死。典出《庄子·盗跖》。后用以比喻坚守信约。《庄子 盗跖》:“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,女子不来,水至不去,抱梁柱而死。”
冬寒抱冰,夏热握火形容刻苦自勉。《吴越春秋·勾践归国外传》:“越王念复吴,仇非上旦也。苦身劳心,夜以继日。……冬常抱冰,夏还握火。”
抱薪救焚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除灾祸,结果使灾祸反而扩大。同“抱薪救火”。《三国志 魏志 陶谦传》“太祖以粮少引军还”裴松之注引三国吴韦昭《吴书》:“此何异乎抱薪救焚、扇火止沸哉!”
怀材抱德抱:胸怀。既有才学,又有德行。元·秦简夫《剪发待宾》第一折:“因为山间林下,多有怀材抱德之人,不肯进取功名,今着小官五路采访。”
饴含抱孙同“含饴弄孙”。清·龚玉晨《紫姬小传》:“饴含抱孙,亦止孝先一人。”
抱佛脚比喻平时没联系,临时慌忙恳求,后比喻平时没准备,临时慌忙应付。唐·孟郊《读经》:“垂老抱佛脚,教妻读《黄经》。”
抱宝怀珍怀:藏有。比喻人具有美好的品德、才能。汉·蔡邕《陈寔碑》:“于皇先生,抱宝怀珍,如何昊穹,既丧斯文。”
左拥右抱形容人姬妾多(多见于旧小说)。《战国策·楚策四》:“左抱幼妾,右拥嬖女,与之驰骋乎高蔡之中,而不以国家为事。”
抱瓮灌园传说孔子的学生子贡,在游楚返晋过汉阴,见一位老人抱着水瓮去灌园,就建议他用机械汲水,老人不愿意。比喻安于拙陋的淳朴生活。先秦 庄周《庄子 天地》:“凿隧而入井,抱瓮而出灌。”
急来抱佛脚急:紧急,危急。比喻事到临头才慌忙准备。宋·邵博《闻见后录》第19卷:“王荆公初执政,对客怅然曰:‘投老欲依僧耳!’客曰:‘急则抱佛脚。’”
抱冰公事公事:公务。指旧时官场中清苦的差使。宋 陶穀《清异录 官志》:“当其役者曰:‘又管抱冰公事也。’”
解衣抱火见“解衣包火”。《资治通鉴·晋安帝义熙十三年》:“关中华戎杂错,风俗劲悍;裕欲以荆扬之化,施之函秦,此无异解衣包火,张罗捕虎。”清·唐训方《里语征实》卷下引作“解衣抱火”。
抱屈衔冤抱:存在心里;抱屈:受委屈;衔:含;衔冤:含冤。指心怀委屈和冤枉。《新编五代史平话 梁史》上卷:“这三个功臣,抱屈衔冤,诉于天帝。”
抱枝拾叶犹言舍本逐末。鲁迅《坟·文化偏至论》:“人既发扬踔厉矣,则邦国亦以兴起。奚事抱枝拾叶,徒金铁国会立宪之云乎?”
抱璞泣血比喻怀才不遇,伤心悲痛。
别抱琵琶别:另外。指移情他人或改嫁清 纪昀《阅微草堂笔记 槐西杂志四》:“故人情重,实不忍别抱琵琶。”
抱椠怀铅铅,铅粉;椠,木简。皆书写用具。指勤于写作、校勘。同“握铅抱椠”宋 沈遵《谢两府三启》:“然且抱椠怀铅,出入乎承明之署;荷囊持橐,上下乎太微之廷。”
痛抱西河比喻丧子之痛。西汉·司马迁《史记·仲尼弟子列传》:“子夏居西河教授,为魏文侯师。其子死,哭之失明。”
送抱推襟真诚相待的意思。清·陈康祺《燕下乡脞录》第16卷:“康祺独怪容甫爱少宰旷代之知,复得仪征相国、镇洋制府送抱推襟,殷殷以国土相期待。”
抱表寝绳指坐卧不离准则。意谓坚持德操。《文子 下德》:“法阴阳者,承天地之和,德与天地参光,明与日月并照,精神与鬼神齐灵,戴圆履方,抱表寝绳,内能理身,外得人心,发施号令,天下从风。”
抱头痛哭指十分伤心或感动,抱头大哭。清 刘鹗《老残游记》第四回:“这里于家父子同他家里人抱头痛哭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