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有关昏的成语

有关昏的成语

有关昏的成语共收录54个
成语 解释 出处
昏聩无能昏:眼睛看不清楚;聩:耳朵听不清楚。眼花耳聋,没有能力。比喻头脑糊涂,没有能力,分不清是非。
昏昏欲睡头脑昏昏沉沉;只想睡觉。形容非常疲劳或精神不振作。清 蒲松龄《聊斋志异 贾奉雉》:“是秋入闱复落,邑邑不得志,颇思郎言,遂取前所指示者强读之。未至终篇,昏昏欲睡,心惶惑无以自主。”
智昏菽麦谓智力不能辨认豆麦。形容无知。南朝·梁·刘孝标《辩命论》:“朝秀晨终,龟鹤千岁,年之殊也。闻言如响,智昏菽麦,神之辨也。”
发昏章第十一昏头昏脑的风趣话。仿《孝经》“某某章第几”的说法。明 施耐庵《水浒传》第二十六回:“只见头在下,脚在上,倒撞落在当街心里去了,跌得个‘发昏章第十一’!”
晨昏定省晚间服侍就寝,早上省视问安。旧时侍奉父母的日常礼节。宋 陆游《上殿札子》:“所谓悦亲之道,非荐旨甘,奉轻暖也;非晨昏定省,冬夏温凊也。”
昏头昏脑形容头脑发昏,糊里糊涂明 吴承恩《西游记》第72回:“却说八戒跌得昏头昏脑,猛抬头,见丝篷丝索俱无,他才一步一探,爬将起来,忍着疼,找回原路。”
黑地昏天形容极其黑暗腐朽。亦比喻黑暗腐朽的社会。清·孙雨林《皖江血·狱会》:“然野蛮政府,黑地昏天,如此收场,弟来恐亦难免也。”
头昏脑胀头脑发昏。形容人的繁忙或事物毫无头绪;使人厌烦。叶圣陶《友谊》:“'她又不是发烧发得头昏脑胀的'。一个说,'只是那条腿不能走'。”
连昏接晨通宵达旦。整日整夜。宋·梅尧臣《秋雨篇》:“秋雨一向不解休,连昏接晨终穷秋。”
地老天昏形容变化剧烈。明·汤显祖《牡丹亭·忆女》:“地老天昏,没处把老娘安顿,思量起举目无亲,招魂有尽。”
连昏达曙犹言通宵达旦。清·大汕《海外纪事》卷一:“平明,竹者、木者、夹茆者、削藤者、锹者、锸者,乘屋而呼,穴坎而下者,连昏达曙,三日夜而成。”
昏昏噩噩形容糊涂、无知的样子。叶君健《曙光》:“这两句话像两根铁扫把,把他的脑子搅得昏昏噩噩,好大一阵子不能进行思维活动。”
冲昏头脑因胜利而头脑发热,不能总冷静思考和谨慎行事。柯岗《逐鹿中原》第八章:“这可不能冲昏头脑,任着性子,借题发挥呵!”
以其昏昏,使人昭昭昏昏:模糊,糊涂;昭昭:明白。指自己还糊里糊涂,却要去教别人明白事理。先秦 孟轲《孟子 尽心下》:“贤者以其昭昭,使人昭昭;今以其昏昏,使人昭昭。”
明昭昏蒙昭:明白;蒙:愚昧无知。聪明而通晓事理,愚昧而不明事理。唐 韩愈《独孤申叔哀辞》:“众万之生,谁非天邪?明昭昏蒙,谁使然邪?”
昏头晕脑见“昏头昏脑”。清·吴敬梓《儒林外史》第二回:“每日骑着这个驴上县下乡,跑得昏头晕脑。”
柳昏花暝暝:日暮。形容暮色中花柳的朦胧景象。宋·史达祖《双双燕·咏燕》词:“红楼归晚,看足柳昏花暝。”
头昏眼晕头脑晕乱,眼睛昏花。清·钱彩《说岳全传》第25回:“李太师被张保背着飞跑,颠得头昏眼晕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