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有关齿的成语

有关齿的成语

因篇幅关系,齿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
成语 解释 出处
咬牙切齿切齿:咬紧牙齿;表示痛恨。形容愤恨或发狠到极点的神情。元 孙仲章《勘头巾》第二折:“为甚事咬牙切齿,唬得犯罪人面色如金纸。”
斗牙拌齿犹言斗口齿。以戏言相挑逗。斗,通“逗”。《醒世姻缘传》第一回:“众人虽俱是珍哥的旧日相知,只因从良以后便也不好十分斗牙拌齿,说了几句正经话,吃了几杯壮行酒。”
象齿焚身焚身:丧生。象因为有珍贵的牙齿而遭到捕杀。比喻人因为有钱财而招祸。先秦 左丘明《左传 襄公二十四年》:“象有齿以焚其身,贿也。”
齿敝舌存牙齿都掉了,舌头还留存。比喻刚硬的容易折断,柔软的常能保全。北齐·颜之推《颜氏家训·勉学》:“素暴悍者,欲其观古人之小心黜己,齿敝舌存,含垢藏疾,尊贤容众,苶然沮丧,若不胜衣也。”
齿少气锐见“齿少心锐”。宋·王禹偁《答丁谓书》:“夫刚直之名,吾诚有之。盖嫉恶过当,而贤、不肖太分,亦天性然也。而又齿少气锐,勇于立事,今四十有三矣。”
没齿无怨比喻永无怨言。《论语·宪问》:“夺伯氏骈邑三百,饭疏食,没齿无怨言。”
齿落舌钝年老掉齿,说话不清楚。《红楼梦》第二回:“那老僧既聋且昏,又齿落舌钝,所答非所问。”
切齿痛恨牙齿互相摩擦。形容愤恨到了极点。明 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:“彼此俱有切齿之恨。”
齿如齐贝形容牙齿整齐洁白。贝,白色螺壳。《庄子·盗跖》:“唇如激丹,齿如含贝。”
齿牙之猾见“齿牙为猾”。唐·柳宗元《唐故邕管招讨副使试大理司直兼贵州刺史邓君墓志铭》:“然以忧栗间于多虞,卒成耳环目之塞,道致齿牙之猾。”
齿牙春色形容爽朗地大笑。宋·陶彀《清异录·作用》:“娄师德位贵而性通豁,尤善捧腹大笑。人谓师德笑,为齿牙春色。”
唇竭齿寒见“唇亡齿寒”。《庄子·胠箧》:“故曰,唇竭齿寒,鲁酒薄而邯郸围,圣人生而大盗起。”
予齿去角谓天生动物赋予齿就不赋予角。比喻事物无十全十美。《汉书·董仲舒传》:“天亦有所分予,予之齿者去其角,傅其翼者两其足,是所受大者不得取小也……夫已受大,又取小,天不能足,而况人乎!”颜师古注:“谓牛无上齿则有角,其余无角者则有上齿。”
稚齿婑媠稚齿:年少;婑媠:美好的样子。指年轻的美女。《列子·杨朱》:“穆之后庭,比房数十,皆择稚齿婑媠者以盈之。”
灵牙利齿比喻善于说话的人。康濯《水滴石穿》第三章:“而这种种心情,竟又使得她这个灵牙利齿忽然笨得再也说不出话来。”
白齿青眉指青少年时期。明 袁宏道《哭临漳令王子声》诗:“忆昨与君发长安,白齿青眉吐肺肝。”
蓬头历齿头发蓬乱,牙齿稀疏。形容人衰老的容貌。战国 楚 宋玉《登徒子好色赋》:“其妻蓬头挛耳,齞唇历齿。”
齿牙馀惠谓帮人说好话。清·蒲松龄《聊斋志异·公孙九娘》:“生乃坐,请所命。曰:‘令女甥寡居无耦,仆欲得主中馈。屡通媒妁,辄以无尊长之命为辞。幸无惜齿牙馀惠。’”
齿颊挂人谓为人们所称道。何启、胡礼垣《新政论义》:“及知名之国皆有可取之物,齿颊挂人,多者二十馀种,再次亦数种,惟中国则无一见称焉。”
明眸皓齿眸:眸子;眼珠;皓:洁白。明亮的眼睛;洁白的牙齿。形容女子的美貌;也借指美女。唐 杜甫《哀江头》诗:“明眸皓齿今何在?血污游魂归不得。”
令人切齿令:使;切齿:牙齿相磨切,表示极其愤恨。使人非常愤恨。《三国志 魏志 王肃传》:“着《史记》非贬孝武,令人切齿。”
咬人狗儿不露齿比喻真正厉害的人在外表是不显露出来的。元 张国宾《罗李郎》第三折:“那厮正是咬人狗儿不露齿。”
不足齿数足:值得。表示数不上,不值得一提。鲁迅《坟 未有天才之前》:“泥土和天才比,当然是不足齿数的。”
发秃齿豁关发脱光,牙齿豁落。形容人已衰老。唐·韩愈《上兵部李侍郎书》:“私自怜悼,悔其初心,发秃齿豁,不见知己。”
马齿徒长见“马齿徒增”。《穀梁传·僖公二年》:“荀息牵马操璧而前曰:‘璧则犹是也,而马齿加长矣。’”
犬马齿索齿索:没牙。狗和马老了,牙都掉光了。谦称自己年老体衰。南朝·宋·范晔《后汉书·班超传》:“迫于岁暮,犬马齿索。”
驹齿未落驹:小马。小马的乳齿尚未更换。比喻人尚年幼。《北史 杨愔传》:“此儿驹齿未落,忧心忡忡是我家龙文(骏马名),更十岁后,当求之千里外。”
齿牙余惠惠:给人好处。指帮人说好话清·蒲松龄《聊斋志异·公孙九娘》:“屡通媒妁,辄以无尊长之命为辞。幸无惜齿牙余惠。”
龆年稚齿龆年:童年;稚齿:年少。指童年。《南齐书·武十七王传论》:“龆年稚齿,养器深宫,习趋拜之仪,受文句之学。”
咬牙恨齿见“咬牙切齿”。明·吴承恩《西游记》第86回:“八戒闻言,咬牙恨齿,忍不住举起钯,把那坟冢,一顿筑倒。”
齿牙余慧慧:通“惠”,好处。指帮人说好话清·和邦额《夜谭随录·苏仲芬》:“夫隐恶扬善,现在功德,何惜齿牙余慧,而必以朴讷为耻。”
尊年尚齿年:年龄。尚:崇尚。齿:岁数。指尊重老年人。唐·令狐德棻等《周书·武帝上》:“尊年尚齿,列代弘规,序旧酬劳,哲王明范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