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有关隐的成语

有关隐的成语

因篇幅关系,隐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
成语 解释 出处
隐居求志隐居不仕,以实现自己的志愿。先秦 孔子《论语 季氏》:“隐居以求其志,行义以达其道。”
终老隐居终老:直到老死,一辈子。指隐居直到老死。《宋史·刘爚传》:“爚从熹武夷山讲道读书,怡然自适,筑云庄山房,为终老恤居之计。”
隐姓埋名隐瞒自己的真实姓名。元 王子一《误入桃源》:“因此上不事王侯,不求闻达,隐姓埋名作庄家学耕稼。”
时隐时见隐:隐没。见:同“现”;出现。有时隐没,有时出现。远处事物忽明忽暗。宋·邵博《闻见后录》第25卷:“其间林木荟蔚,云烟掩映,高楼曲榭,时隐时见,使画工极思不可图。”
恻隐之心恻:悲伤;隐:伤痛;恻隐:对遭受不幸的人表示同情。指怜悯受苦受难者的心情。战国 邹 孟轲《孟子 公孙丑上》:“恻隐之心,仁之端也。羞恶之心,义之端也。”
潜休隐德隐藏美德。明·方孝孺《宋氏为善堂记》:“而推荣二代,潜休隐德,见称于圣主,而大白于四方。”
若隐若显若:好象;隐:隐藏;显:显现。好象隐藏不露,又好象显现出来。形容隐隐约约,看不清楚的样子。宋 赵佶《宣和画谱 山水三》:“作《风烟欲雨图》,非阴非霁,如梅天雾晓,霏微暗霭之状,殊有深思,使他人想象于微茫之间,若隐若显,不能穷也。”
韬光隐晦同“韬光养晦”。郭沫若《<虎符>附录·写作缘起》:“这也与其说是由于信陵君的悲观、失望而至于消极,倒宁可说是由于魏王的猜忌、残忍,而使他不得不韬光隐晦的。”
隐约其辞隐约:时隐时现;辞:言辞;说话。说话隐隐约约;躲躲闪闪;不明确;不清楚。清 平步青《霞外捃屑 倪文正公与弟献汝二书》:“使白太夫人,谓欲礼佛行也者,迎抵会城卒岁,无功为亲者讳,故隐约其辞不尽也。”
莫见乎隐,莫显乎微见:通“现”;显:明显。看来是隐蔽的、最细微的,实际上是最明显、最具体的。西汉·戴圣《礼记·中庸》:“莫见乎隐,莫显乎微,故君子慎其独也。”
隐若敌国隐:威严庄重的样子;若:象;敌:匹敌,同等;敌国:相当于一国。指对国家起举足轻重作用的人。西汉 司马迁《史记 游侠列传》:“吴楚反时,条侯为太尉,乘传车将至河南,得剧孟,喜曰:‘吴楚举大事而不求孟,吾知其无能为已矣。’天下骚动,宰相得之若得一敌国云。”
潜光隐德谓隐藏德才。南朝·梁·慧皎《高僧传·道渊》:“众经数论,靡不通达,而潜光隐德,世莫之知。”
深中隐厚内心廉正忠厚。西汉·司马迁《史记·韩长孺列传论》:“余与壶遂定律历,观韩长孺之义,壶遂之深中隐厚。世之言梁多长者,不虚哉!”
韬迹隐智谓藏匿踪迹,不露才智。北齐·刘昼《新论·韬光》:“是以古之有德者,韬迹隐智,以密其外。”
发奸摘隐发:揭发。揭发隐秘的坏人坏事。形容治理政事精明。明·冯梦龙《醒世恒言》第29卷:“再说陆公在任,公文不要,爱民如子,况又发奸摘隐,剔清利弊。”
韬光隐迹同“韬光晦迹”。金·马钰《满庭芳·咏和师叔辞世》词:“怀美,便韬光隐迹,二十余年。”
隐鳞戢翼龙隐匿鳞甲,凤收敛翅膀。比喻贤者隐居待时。南朝·梁·任昉《宣德皇后令》:“在昔晦明,隐鳞戢翼。”
隐鳞戢羽见“隐鳞戢翼”。清·钱谦益《<徐子能集>序》:“古之文人才士,当其隐鳞戢羽,名闻未彰,必有文章钜公,以片言只字定其声价。”
探奥索隐奥:深奥;隐:秘密。探索幽深隐微的事理。宋·张君房《云笈七签》第一卷:“生者不知其始,成者不见其终,探奥索隐,孰窥其宗?”
隐迹藏名隐藏踪迹,隐瞒住真姓实名。
忽隐忽现灯光等的闪烁时而消失时而出现。清·李汝珍《镜花缘》第98回:“只见里面轻云冉冉,薄雾漫漫,远峰忽隐忽现,疏林旋露旋藏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