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有关民的成语
有关民的成语
因篇幅关系,民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
成语 | 解释 | 出处 |
---|---|---|
民以食为天 | 天:比喻赖以生存的最重要的东西。人民以粮食为自己生活所系。指民食的重要。 | 东汉 班固《汉书 郦食其传》:“王者以民为天,而民以食为天。” |
劳民费财 | 亦作“劳民伤财”。 | 《新唐书·南诏传赞》:“唐之治不能过两汉,而地广于三代,劳民费财,祸所繇生。” |
国以民为本,民以食为天 | 本:事物的根源或根基;天:指生存的首要条件。国家以人民为根本,人民以食物为头等大事。 | 孙中山《上李鸿章书》:“夫国以民为本,民以食为天,不足食胡以养民?” |
升斗小民 | 家里没有多存粮食。比喻贫穷的老百姓。 | 高阳《胡雪岩全传·红顶商人》:“升斗小民,却立刻就感到了威胁,米店在闭城之前,就已歇业。” |
民穷财尽 | 人民穷困,国家财富也消耗完了。 | 《京本通俗小说 拗相公》:“况且民穷财尽,百姓饔餐不饱,没闲钱去养马骡。” |
市民文学 | 封建社会后期,适应城市居民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文学。内容大多描写市民社会的生活和悲欢离合的故事,反映市民阶层的思想和愿望。宋元明话本是其代表作品。 | |
民不堪命 | 民众负担沉重,痛苦得活不下去。 | 先秦 左丘明《左传 桓公二年》:“宋殇公立,十年十一战,民不堪命。” |
全民皆兵 | 谓把能参加战斗的人民全都武装起来,随时准备歼灭入侵之敌。 | 王朔《痴人》:“我知道这种勾当已发展到五花八门、全民皆兵的程度。” |
民安物阜 | 阜:多。社会安定,物资丰富。形容太平盛世的景象。 | 明 朱有炖《灵芝庆寿》第一折:“皆因中国雨顺风调,民安物阜。” |
平民百姓 | 指普通百姓。 | 明·冯梦龙《警世通言》第三卷:“假如桀是个平民百姓,还造得许多恶业否?” |
国富民丰 | 国家富有,民众富裕。 | 三国·魏·曹植《七启》:“散乐移风,国富民康。” |
强奸民意 | 反动统治者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人民群众头上;硬说成是人民群众的意愿。 | 蔡东藩《民国通俗演义》第72回:“后来老袁强奸民意,凡政、绅、军、商各界,无不有请愿书。” |
与民除害 | 替百姓除祸害。 | 汉 陈琳《檄吴将校部曲文》:“丞相衔奉国威,为民除害,元恶大憝,心当枭夷。” |
民穷财匮 | 人民穷困,国家财富也消耗完了。 | 明·施耐庵《水浒传》第九十一回:“本处万山环列,易于哨聚,又值水旱频仍,民穷财尽,人心思乱。” |
物阜民熙 | 阜:丰富;熙:吉祥。物产丰富,人民幸福。 | 元·高文秀《渑池会》第二折:“我则待罢刀兵,安社稷,则要的物阜民熙,则俺这为臣子要当竭力。” |
尸位病民 | 尸位:居位而不做事。占着职位而无所作为,使人民受到损害。 | 清·李绿园《歧路灯》第95回:“如有慢视民瘼者,定行揭帖上几个,断不叫这等尸位病民者,得以漏网。” |
防民之口,甚于防水 | 防:阻止;甚:超过。想堵住人民的嘴,比堵塞河水还难。指不让人民说话,是不明智的。 | 西汉·司马迁《史记·周本纪》:“召公曰:是障之也。防民之口,甚于防水。” |
保境安民 | 安民:安定人民生活。保卫国境,使人民安居乐业。 | 明·施耐庵《水浒传》第71回:“但愿共存忠义于心,同著功勋于国,替天行道,保境安民。” |
为国为民 | 指不谋私利,为国家和人民效力。 | 明·无名氏《渔樵闲话》第一折:“有为国为民贤才,因苦谏不听,反遭诛戮。” |
救民于水火 | 把人民从深重的灾难中拯救出来。 | 《孟子·滕文公下》: “救民于水火之中,取其残而已矣。” |
民为邦本 | 邦:国家。人民是立国之本。 | 春秋·鲁·孔丘《论语·五子之歌》:“皇祖有训,民可近不可下。民惟邦本,本固邦宁。” |
病民蛊国 | 病:损坏,祸害;蛊:相传为人工培养的毒虫,引伸为毒害。害人民、害国家。 | 明·天然痴叟《石点头·贪婪汉六院卖风流》:“昔刘晏桑弘羊,利尽缁铢,而未尝病国病民,后世犹说其聚敛。” |
取信于民 | 取得人民的信任。 | 毛泽东《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》:“当时的情况是弱国抵抗强国,文中指出了战前的政治准备一一取信于民。” |
万民涂炭 | 涂:泥淖;炭:炭火。万民如同陷入泥淖坠入火海一般。形容广大百姓陷入极端困苦的境地。 | 《尚书·仲虺之诰》:“有夏昏德,民坠涂炭。” |
不羁之民 | 羁:束缚;民:百姓。不受束缚的百姓。指不甘就范的民众。 | 汉 桓宽《盐铁论 论功》:“不牧之地,不羁之民。” |
国富民强 | 国家富足;人民强健。 | 汉 赵晔《吴越春秋》:“民富国强,众安道泰。” |
愚民政策 | 愚民:使人民愚昧。使人民变愚蠢的政策。 | 刘少奇《论党》:“他们在党内实行命令主义,遇事武断,实行家长式的统治,实行‘愚民政策’。” |
蠹国耗民 | 危害国家和人民。同“蠹国害民”。 | 清 纪昀《阅微草堂笔记 如是我闻一》:“彼募化亦谋食之一道,必以其不耕不织为蠹国耗民,彼不耕不织而蠹国耗民者,独僧尼耶?” |
束杖理民 | 谓治理百姓不滥用刑罚。形容为官宽仁爱民。束杖,收起刑具。 | 金·董解元《西厢记诸宫调》卷八:“有刑罚徒流绞斩,吊拷絣把。设而不用,束杖理民宽雅。” |
愚弄人民 | 欺骗捉弄老百姓。 | 春秋·鲁·左丘明《左传·襄公四年》:“浞行媚于内,而施赂于外,愚弄其民。” |
国利民福 | 利:利益。国家的利益和人民的幸福。 | 蔡东藩《民国通俗演义》第15回:“如车有辙,如舟有舵,无旁挠,无中阻,以专趋国利民福之一途。” |
惑世诬民 | 指蛊惑世人。 | 明刘若愚《酌中志 内臣职掌纪略》:“极厌憎释教,以为惑世诬民,最宜摈绝者。” |
民和年稔 | 犹言民乐年丰。 | 《后汉书·孝桓帝纪》:“幸赖股肱御侮之助,残丑消荡,民和年稔,普天率土,遐迩洽同。” |
民心不壹 | 人民的心意不一致。 | 《左传 昭公七年》:“六物不同,民心不壹,事序不类,官职不则,同始异终,胡可常也?” |
地广民众 | 广:宽阔。地域辽阔,人口众多。 | 朱自清《新中国在望中》:“地广民众的中国要统一意志与集中力量,必得有为公众的喉舌,打通层层的壁垒。” |
神怒民痛 | 痛:恨。天神愤怒,百姓痛恨。形容因作恶多端,引起极大愤怒。 | 西汉·晏婴《晏子春秋·外篇》:“不思谤讟,不惮鬼神,神怒民痛,无悛于心。” |
福国利民 | 福:护佑。为国家和人民造福谋利。 | 范文澜《中国近代史》第一章:“林则徐给其妻郑夫人家书里说:‘盖以身许国,但求福国利民,与民无害。” |
愚民安知 | 无知的老百姓哪里会知道。 | |
为民除患 | 为:替。替老百姓铲除祸害。 | 南朝·宋·刘彧《与诸方镇及诸大臣诏》:“为民除患,兄弟无复多人,弥应思吊不咸,益相亲信。” |
物阜民丰 | 物产丰富,人民安乐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