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有关夺的成语

有关夺的成语

因篇幅关系,夺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
成语 解释 出处
争分夺秒不放过一分一秒;形容对时间抓得很紧。也作“分秒必争”。《晋书 陶侃传》:“常语人曰:‘大禹圣者,乃惜寸阴,至于众人,当惜分阴。”
大节不可夺大节:临难不苟的节操;夺:强取。指立身处世的节操不能被改变。春秋·鲁·孔丘《论语·泰伯》:“临大节而不可夺也。”
喧宾夺主客人的声音压倒了主人的声音。比喻外来的或次要的事物占据了原有的或主要的事物的位置。喧:声音大;宾:客人;夺:压倒;超过。清 阮葵生《茶余客话》:“余仿为之,香则喷鼻而酒味变矣。不论酒而论香,是为喧宾夺主。”
生死予夺〖释义〗生:让人活;死:处死;予:给予;夺:剥夺。形容反动统治者掌握生死、赏罚大权。《韩非子 三守》:“使杀生之机,予夺之要在大臣,如是者侵。”《荀子 王制》:“故丧祭、朝聘、师旅一也。贵贱、杀生、与夺一也。”
一予一夺予:给予。一次给予,一次夺回。指反复无常,不讲信用。春秋·鲁·左丘明《左传·成公八年》:“七年之中,一予一夺,二三孰甚焉?”
象形夺名夺:决定。依照事物的形态特征来决定它的名称。清·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17回:“如今年深岁改,人不能识,故皆象形夺名,渐渐的唤差了,也是有的……”
气消胆夺形容畏惧到极点。《南史·贼臣传·侯景》:“初,景之围台城,援军三十万,兵士望青袍则气消胆夺。”
龙口夺食指庄稼收获期内于连雨天抢收粮食胡正《汾水长流》第18章:“眼看到了这‘龙口夺食’的麦收季节,他的麦地又多,错一天,就怕把他们到口的麦子耽误了。”
光耀夺目夺目:耀眼。形容光采极为鲜明,令人眼花缭乱。《辽史·太祖纪》:“黄龙缭绕……光耀夺目。”
神分志夺神:精神;夺:丧失。精神分散,志气丧失。《元史·张桢传》:“守京师者能聚不能散,御外侮者能进不能退,纷纷籍籍,神分志夺,国家之事,能不为阁下忧乎?”
天夺其魄见“天夺之魄”。宋·沈作喆《寓简》卷七:“[古人]谓事大谬而谋拙,曰天夺其魄。”
惊心夺目指内心震动很大,引起非常注意。清·秋瑾《<中国女报>发刊词》:“使我中国女界中放一光明灿烂之异彩,使全球人种惊心夺目,拍手而欢呼。”
璀璨夺目璀璨:美玉发光。光辉灿烂耀人眼睛。宋·周密《武林旧事》第三卷:“玉山宝带,尽壁寸珠,璀璨夺目。”
夺胎换骨夺别人之胎以转生;换己之凡骨为仙骨。本道家语。后比喻学习前人文学艺术的立意和技巧以创新。也比喻重新做人。宋 释惠洪《冷斋夜话 换骨夺胎法》引黄庭坚曰:“不易其意而造其语,谓之换骨法;窥入其意而形容之,谓之夺胎法。”
石赤不夺石质坚硬,丹砂色鲜红,均不可改变。比喻意志坚定不移。汉·杨雄《太玄·度》:“石赤不夺,节士之必。测曰:石赤不夺,可与有要也。”
红紫夺朱夺:强取;朱:朱红,正红色。用间色的紫色取代正色的朱红。比喻以邪夺正。春秋·鲁·孔丘《论语·阳货》:“恶紫之夺朱也,恶郑声之乱雅乐也。”
喧客夺主喧:喧哗。客人的声音压倒了主人的声音。比喻外来的或次要的事物占据了原有的或主要的事物的位置。清·李慈铭《越缦堂诗话》下卷:“采石矶、枣阳城等,皆咏宋人胜金之事,喧客夺主,殊为非体。”
潜移默夺谓不露形迹地改变或取得。明·归有光《〈洪范〉传》:“然有养之、厚之、节之、教之、不伤之,所不能及者,故必有潜移默夺于冥冥之中。”
斩关夺隘砍断门闩,攻破城门,夺取关隘。形容军队作战勇敢,势不可挡。刘伯承《回顾长征》:“长征中,红军斩关夺隘,抢险飞渡,杀退了千万追兵阻敌。”
五抢六夺竞相抢夺。郭沫若《水平线下·到宜兴去》:“船一靠岸,他们便蜂拥上来,遇着街上有卖食的便五抢六夺地捞到口里。”
光辉夺目夺目:耀眼。形容光采极为鲜明,令人眼花缭乱。明·冯梦龙《东周列国志》第98回:“见两旁有金山玉山二座,光辉夺目。”
予取予夺见“予取予携”。秦牧《拳头海岸》:“许多被目为可以予取予夺地得到财富的海岸,一处处都伸出了拳头来,变成了‘拳头海岸’。”
神摇意夺神:精神;意:心意;摇、夺:形容不能自持。神情为某件事物所吸引,不能自持。清·蒲松龄《聊斋志异·画壁》:“朱注目久,不觉神摇意夺,恍然凝思,身忽飘飘,如驾云雾。”
像形夺名比拟其形状,而讹易本名。清·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十七回:“又有叫作甚麽绿荑的,还有甚么丹椒、蘼芜、风连,见于《蜀都赋》。如今年深岁改,人不能识,故皆象形夺名,渐渐的唤差了,也是有的。”
惊魂夺魄形容使人感受很深,震动很大。老舍《四世同堂》:“当一个文化熟到了稀烂的时候,人们会麻木不仁的把惊魂夺魄的事情与刺激放在一旁,而专意到吃喝拉撒中的小节目上去。”
潜移嘿夺见“潜移默夺”。明·李贽《藏书·外臣传·冯道》:“今观五季相禅,潜移嘿夺,纵有兵革,不闻争城。”